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中午读了一片文章《别对孩子有求必应》,文章写到:不懂克制是好多孩子的通病。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抓住不放,想要吃麦当劳就非去不可,否则就哭闹不休,大发脾气。孩子一哭,家长就心里发慌,就想着赶快满足孩子的小小要求。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头脑中会逐渐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
心理学家米切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做过下面的实验。
实验员找来数十名孩子,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块果汁软糖,告诉他们:等他离开后,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时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块。然后实验员便离开教室。面对糖果,部分孩子决心熬过那漫长的等待,一直到实验员回来。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把头埋在胳膊肘里,或是喃喃自语,或是哼哼叽叽地唱歌,或是动手做游戏,有的干脆努力睡觉。凭着这些简单实用的技巧,这些小家伙勇敢地战胜了自我,最终得到了两块果汁软糖的回报。而那些性急冲动的小孩几乎在实验员出去的那一瞬间,就立刻去抓取并享用那一块糖果。
这个实验表明,儿童抗拒诱惑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要等孩子上学董事之后才能形成。这种能力在幼儿时期就已经有所发展,只不过此时儿童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根据跟踪研究,12—14年后,在他们进入青春期时,这些孩子在感情和社交方面的差异就已经非常明显了,那些在4岁时就能够为两块糖抵制诱惑的孩子长大后,有较强的社会竞争性、较高的效率、较强的自信心,能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面对困难,他们能勇敢地迎接挑战,他们独立性强,有自信心,办事可靠,能赢得普遍的信任。经不住诱惑的孩子心理问题相对较多,有1/3左右的人社交时羞怯退缩,固执己见又优柔寡断,一遇挫折就心烦意乱。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对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的关键在于帮助孩子形成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位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克服当前的困难情景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读过这篇文章,很有感触,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宝贝疙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更是宠爱有加,再加上现在的生活条件也好了,对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比较容易就能满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懂克制”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
昨天晚上和儿子的较量不能算上“延迟满足”,也有些类似吧。昨天下午放学,儿子回家后和邻居家的小哥哥一起在楼下玩,两个孩子手里都拿着卡片,不过卡片的大小和图案不一样,于是两个孩子商量着互换一下,三张大卡换六张小卡,不过最后互换不成功,还少了三张卡,因为父母都不在现场,无法寻找丢失的三张卡,经调解买新卡补偿。
“现在去买吧”儿子想得到新卡。
“明天再买吧,天都黑了,再说,商店可能都关门了”家属院前面的路没安路灯,只靠各家各户窗户上透过来的灯光和来往车辆的灯光照明,比较黑,我不想出去。
“明天买卡我就不能上学了”在他心中买卡和上学冲突。
“那要不吃过饭再去买吧,马上就该吃饭了” 我还是不太想去,先拖延一下。
“那好吧,要快点,一会商店就关门了。”
晚饭开始了,丁勃延一改以往吃饭慢、边吃饭边说话、边吃饭边看电视等坏毛病,自己一个人吃菜、吃馍、喝饭,一会吃好了。这顿晚饭没有爸爸“快点吃”“吃菜,别光吃馍”的训斥声,没有需要妈妈夹菜塞到小嘴巴里,非常平静顺利的吃完了。还有什么理由不给儿子买卡呢,那就买吧。
怎么去呢,儿子说他穿滑冰鞋(轮滑),那我就穿运动鞋,走在忽明忽暗的路上,竟然碰到了不少熟人,儿子不停地打着招呼,很快到了商店。他买到了自己喜欢的卡,回来的路上又碰到小哥哥,两个孩子相约下次一起玩,早上起来儿子告诉我晚上他做了个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