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诗有效教学的反思
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宝库的文化经典之一。其独特的韵律,深刻的内涵,悠远的意境,堪称千古绝唱。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心驰神往,陶醉其中。在语文课本中,古诗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古诗教学呢?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着,研究着。
前不久,有幸聆听了范老师执教的研讨课,第21课《古诗两首》,感触颇深。范老师在授课时剔除了无效教学,积极创建高效课堂。整节课目标明确,环节清晰,教学效果很好。反思他的课堂教学,我似乎触摸到了古诗教学的新思路:
(一)读准古诗。
在学习古诗之前,一定要先指导学生把古诗中的字音读准。易错字音要重点强调,有些假借字、多音字的读音要针对本诗来读。如《勒歌》中: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字在这里应读“现”。只有读准字音,才能有助于正确地理解诗意。
(二)读懂古诗。
要学懂古诗,必须多读。俗话说得好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古诗时,必须遵循“读中感悟”的教学原则,与学生一同走进文本,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变换花样,反复诵读。然后指导学生结合手中资料自学古诗,初步感悟,解决浅层次的疑问;接下来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质疑问难,互相交流探讨,形成基本共识;最后,教师根据合作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效点拨,达到理解古诗的教学目标。如教学吕岩的《牧 童》一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饭饱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我按照以上环节循序渐进,最后强调诗句中的“铺”、“弄”、“卧月明”,引导学生体会本诗中牧童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趣,感悟作者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读透古诗。
在学生大致理解古诗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思维拓展训练,以巩固对古诗的深入剖析。如:挖掘写作背景,结合古诗启发想像,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古诗写小练笔等,更加透彻地理解古诗,掌握古诗,达到入脑入心。
(学生习作举例)
小书签:《幸福的童年》
我是一个天真烂漫的牧童,我每天自由自在地放牧。
每天,我都吹着我心爱的笛子,骑在牛背上去放牧。傍晚,又回到我那仙境一般的家里,匆匆地吃完饭,就来到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在我眼里实在是太美丽了。草遍地都是,很大一块草地,绿油油的,像铺了一张六七里那么长的地毯一样。草丛中,盛开着很多野花,小蚂蚱和蛐蛐在草地里捉着迷藏。那花的香气不时地引来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赛歌赛舞。我陶醉在这个景色中,幻想自己也是小动物,和它们一起玩耍。
对呀!我有笛子,我也会吹笛子,我吹笛子给它们听吧。说吹就吹,笛子声声,随着晚风,悠扬飘荡,笛声和晚风像是在跳着华尔兹舞蹈。我躺在草地上,忘记了脱掉蓑衣,拿着笛子,望着月亮,思绪万千:我今天和小伙伴比赛吹笛子,我赢了;我今天去抓小虾,可一个也没有抓到,把衣服也弄湿了;我们约好明天一起去捉知了,我可不能输。想到这儿,我的嘴角浮起了一丝笑意。
小月牙《快乐的小牧童》
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牧童,我每天都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拿着我心爱的小牧笛,到山上去放牛。我虽然没有华丽的衣服,也没有高级的电子玩具,可我每天都很快乐!
这天下午,我放牛放累了,就回家吃了一顿饱饭。吃完饭后,已经是黄昏以后了。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好像大自然送给了原野一层绿毯。野草大约铺满了六七里地,十分辽阔,中间还夹杂着几棵小树。我又拿起我的小短笛,准备吹几首小曲儿,放松一下。晚风中传来我悠扬悦耳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晚风也越飘越远,给小村庄送去几声小调,虽然并不那么优美,却代表着我那天真的童趣呀!我觉得有些累了,连蓑衣也不脱,就悠然自得地躺在那辽阔的原野上休息。一轮明月悬挂在蓝色的天幕上,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我拿着短笛,自由自在地赏着明月。脑海里回味着今天的快乐生活:今天,我放牛的时候,看见了一只美丽的大鸟,它的巢就在附近的小树上,有大鸟和我做伴,真是美极了;下午,我和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我得了第一名……真快乐啊!
相信,有了以上三步的教学设计,古诗教学一定会更有效,更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歌曲试听:红雪莲 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