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反思得失 收获进步

发布时间: 2018-06-19 10:44:03 作者: rapoo


很荣幸,前几天参加了09年焦作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观摩课活动。自己做了一节课,又听了13节观摩课,还有袁老师关于《浅谈略读教学》的讲座。总体感觉是不虚此行、收获颇多。

由于这是一次观摩课展示,绝大部分参赛的教师都是各县区教学的骨干教师。无论是从基本功还是课堂设计都值得我学习。

首先,我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做课反思:

此次选定的中段课题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起头课——第29课《古诗两首》。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定位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但是虽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但是对正处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的三年级孩子而言,绝大多数的孩子对这个民间传说较为陌生(以前《牛郎织女》这篇故事是编排在六年级的),对于诗意理解一定不能挖的过细、过深。因此设计本课时,我力求孩子们能更方便快捷的了解故事内容,从而理解古诗中“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境,我插入了视频《牛郎织女》的故事。事实上这段视频动画,的确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进而让孩子对于诗意的理解能更直观。

再者,乞巧节是古代人的一个节日,虽然现在也有人过这样的节日,但毕竟不多了。因而离孩子较远,我采用重点字词剖析法: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时,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接着再让孩子联想到我们过节时的景象,让孩子联系诗句展开大胆想象,进而再进行朗读体会,读-思-悟-再读,从而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一首古诗词,虽只三言两语,可要挖掘的意境,体会的情感,光凭老师的一张嘴实难做到。多媒体的运用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它的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词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优化了古诗词教学。

创设情境,感受古诗词的整体美。

教学《乞巧》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版面设计,朗读古诗时,我插入优美的古筝和优雅的大提琴的经典演绎曲目《女儿情》,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让学生领略赛巧会那热烈喜庆的场面时,我用了欢快喜庆的音乐《花好月圆》,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动画演示,让情感产生共鸣。

中国古诗词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具有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一个动画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我将孩子们都比较陌生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插入了动画,学生欣赏注意力非常集中,从而对于诗情的朗读把握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

拓展意境,展开想像。

叶圣陶老先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惟恐学生不能理解诗词之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诗词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词,更不用说体味诗词的美感了。

指导吟诵,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喜欢古诗词,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词,但背起来往往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词的朗读指导上,老师往往通过自已的范读指导学生,但是,同样的一首,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录音,效果会更好。画面上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以悠扬动听的古筝曲。`学生既可以看着画面听范读,也可以看着画面、字幕诵读,还可以闭目美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这节课,有了电教媒体的辅助,不再担心台上的我讲得滔滔不绝,台下的学生还一头雾水、似懂非懂的场面出现了。

二、听课收获:

总体感觉:课堂教学返朴归真,教学风格趋向朴实、真实、扎实

教师普遍树立以生为本,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教学设计简明实用,教学手段多样有效,教学媒体使用比较恰当,自定的教学目标达成度比较高。教师表演意识减少了,教学意识增强了。课堂上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手段少见了,教师过分夸张的的语言、表演过头的动作少见了,对着学生和观众煽情、调侃的情况少见了。

另外,观摩课不是真实的课堂。陌生的上课场地,生疏的师生关系,目光淹没的课堂环境,参加做课老师强烈的竞赛意识,使得我们教师和学生无法在舞台上放开自己的手脚、放松自己的心情。公开观摩课和平时上课是很不相同的。做课教师的课堂是供大家研究的。尽管我们提倡公开课要朴实真实,讲求实效,但仍然无法完全驱除公开课的作秀成分。但是,我们不能以观摩课上的有些招式无法模仿和直接使用,而否认观摩课的价值。“既好看又实用”的公开课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要求。用这个标准要求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是不公平的。掌声雷动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有特色的、符合课改方向的课是好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才是好课。

这次观摩课,老师们那优雅从容的气质谈吐,教学课件的精彩纷呈,学生与教师心有灵犀的互动配合,还有那靓丽的教学评价语言等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深刻的启迪。

1、鼓励教学: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的课,亲切、自然、舒适,连我这个听课的老师都有如沐春风之感,更何况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呢?正如人们常说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亲切的表情犹如细雨润物,尤其是老师的教学把自主权交给孩子,并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高兴和愉快,读出喜欢的味道。这样的课堂,还会有拘谨和生涩的感觉吗?有的课,激情、生动、引领到位、学生情感一触即发、极富感召力,使我也不自觉的想参与进来,比如:焦作市山阳区塔南路小学的李方芳老师在讲《地球爷爷的手》时,她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设计上不仅是环环相扣,而且实用、有创意,充分显示出了教师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更积极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上凸显出来的亮点,倾注了做课教师对文本的深刻认识与剖析,赋予了教师的理性思考。

2、把握了语文(古诗)教学的灵魂——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教学中,老师用她的课堂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配乐听读、练习诵读、指名朗读、学生竞读、评读、表演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等,形式多样,学生热情极高。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发现美,在读中感受美,在读中创造美。这种师生共读、书声朗朗的课堂还会枯燥无味吗?

3、教学评价语言:过渡语的自然运用,使得整节课紧凑、环环相扣。这是我最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老师的语调是激励性极强的,导入新课时用讲故事的新颖,简明而舒缓,重点分析生字时准确深邃犀利,我不得不佩服李老师的创意,原来识字教学也能情采飞溢,结束收尾时候微昂重述。宛如一盏指路的明灯,始终吸引着学生求知的目光。李师的评价又是及时中肯亲切的,没有一味的肯定赞扬,也不会全盘武断否定,让学生乐于接受,又不会丧失信心与勇气。

4、注重知识的传授:

语文是情感的,但知识点必须清晰准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更重视朗读的指导。有的老师通过让学生谈体会,再让学生带这种体会去读一读的方法指导朗读。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情去读,我感觉学生读的很到位。同时,我认为这位老师的范读也真正起了示范作用。激情饱满、字正腔圆。每位老师都能在朗读方面花时间让学生动起来去读,而不是走过程直到读出效果为止。,联想与想象的区别等一些清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这些常识概念性的知识,应该是大有益处的。

5、努力体现“实”与“活”的结合。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出表现在做课教师心中有了学生,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以往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有很大不同的是,这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考虑到了学生怎样学,课堂上做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合作学习更加注重实效,滥用合作学习的现象不多见了。

此外,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教师能够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三、反思及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当中我要有春风化雨般的柔情和学生交流,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心里上来重视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和自然,从而去亲近老师,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温暖。使学生愿意去学习,自主的学习。

2、课堂注重学生的实际知识的掌握,夯实基础。

3、打磨教学语言、课堂评价语言。

4、认真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注重课堂的教学设计,要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上的每一堂课都能有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

短短40分钟过去了,我深知,自己的课堂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领悟诗情、品读诗句指导可能还不到位。比如对于各个环节时间的分配和把握。比如自身的心理素质的不足和文学功底不够丰厚,使得这节课还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但是我想,有了历练才能有成长,雏鹰不正是因为有了一次次辛苦的试飞,最终才会成长为一只雄鹰,翱翔于湛蓝深远的天空。所以,经历是财富,在一次次引领着我不断前进,向前进!

总之,这次的观摩课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从做课老师他们身上散发出蓬勃向上的朝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驾御课堂的能力和自信心,让我觉得自己身上存在太多不足,值得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结合实际,为我所用”,我一定把我收获的东西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虚心学习,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带领自己的学生进步,随时学习随时进步,多读一本好书,多听一堂好课,多写一些反思,增加积累,开拓视野,上完一节课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不断总结自己、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