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导航仪
同学们,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有一些词语或句子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能快速准确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体会到作者情感、明白文章表达的主旨。它在课文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是文章中关键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点津石
一、什么是关键词句
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
1. 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
2. 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
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
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
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二、如何体会关键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一,潜心阅读文本,找准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及表现方法。
第二,抓住关键词句,并做上记号。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第三,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理解句子后再回到文本,整体体会语篇的思想感情。
三、体会关键词表达效果类型:
(一)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
记叙文常以多种修辞方法使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情味。阅读时,作一点修辞分析,理解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对语句中的情味感受更真切
例1: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神来。
这段话一连用了两个“扑”字,为什么不用“飞”呢?因为,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对海鸥来说,老人就是他们的亲人,海鸥不能让别人带走老人。此时用“扑”更能体现海鸥悲伤、无奈、急切和焦虑的心情,他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例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 鲁教版五下《匆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法,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轻烟、薄雾的特点是缥缈易逝,瞬间能被“吹散”,被“蒸融”。在这种比喻中,让我们体会到时光是极其容易流逝的。感受到作者对时光的流逝产生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二)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
主要是根据特定的语境选用恰当的词语。凸显人物形象、具体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使人读了能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有亲临其境之感。
例1: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面团,翻过来、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我自己到倒从没叫过苦、喊过疼——让观众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呀?
——鲁教版五年级下册《我的舞台》片段
文中用“翻过来、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拉、压、拽”等词语表现了作者刻苦练功的情景。这些词写出了“我”学艺之路的艰辛,深刻地反映了“我”学习的毅力和勇气,折射出“我”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人读了能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有亲临其境之感。
例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
——《三顾茅庐》
“恭恭敬敬”一词意为对尊长严肃有礼貌。此处写刘备恭恭敬敬的等候诸葛亮,表现了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虔诚之心,刻画了一个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人物形象,这样的词语正是文本的关键词语,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
例1、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鲁教版三下《飞向蓝天的恐龙》
这是过渡句,上面写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自然转换到——让我们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到恐龙是如何演化的?
(四)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
中心句是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文章的关键句。文章的中心句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
例子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鲁教版五下《桃花心木》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的关键句。它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从种树的道理中,总结出做人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例如2: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鲁教版五下《手指》)
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了作者“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成就人生”的观点,是文章的主旨,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四、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一)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上下文,就是语言因素的语境。它对词语的意义有过滤作用,它能滤掉多义词中与语境不合的义项,只留下有关义项,它能滤掉有歧义的句子中与语境不合的意思,留下相合的意思。语境可使词义、句义更具体明确、内涵更丰富。
例1: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鲁教版五下《跨越百年的美丽》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指什么?为什么说融入了“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的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例发出略带蓝色的 “荧光”知道。“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是
例2:(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朱自清《背影》)
(2)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
——(王愿坚《七根火柴》)
以上两句“蹒跚”一词意思一样,但表达的作用不一样。前一句“蹒跚”意在表明“父亲”虽然年老体胖,走路腿脚不灵便,却坚持爬上爬下,穿越铁道,为儿子买橘子,充分表达了父子情深。后一句“蹒跚”则表现卢进勇跨越水沟时一瘸一拐,步履艰难的样子,有力塑造了一个带伤在雨后的泥泞草地上顽强追赶队伍的红军战士形象。
(二)联系词语的色彩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感情色彩有了变化,我们看下面一个句子。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毛泽东《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一个“骄傲”的含义是“自满、自大”的意思;第二个“骄傲”的含义是“自豪”的意思。显然前一个“骄傲”是作为贬义词来用的,而后一个“骄傲”则是褒义词了
(三)结合时代背景和主旨来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课文结尾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例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 (鲁教版五下《凡卡》)
凡卡的愿望能实现吗?结合文章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容,可以体会到其中语句的深层含义,当时俄国正处在沙皇统治下,穷苦人的命运非常悲惨,凡卡的爷爷不过是穷苦的守夜人,他没有能力抚养凡卡长大。课文以凡卡甜美的梦境结尾,暗示了几卡愿望的破灭。这样写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四)以修辞体味语句的含义
例: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是他们自己逃跑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鲁教版五下《匆匆》
这句段话运用了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作者焦急德追寻、却始终无法找到逝去的时光,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与上文能够找回一系列自然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实践园
1.阅读短文,用“——”划出文中的过渡句。体会它的作用。
天上下雨,地面就湿;太阳出来,东西就容易晒干;火可以烧东西;水可以灭火。这些事情显而易见,都很好懂。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除了这样简单的联系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却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一个人不讲卫生,在马路上吐了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而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比喻句的作用。用“ ­­-------”划出过渡句,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全国表演艺术中心,又叫海中歌剧院。为什么一个歌剧院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呢?主要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美丽的外形。整座建筑洁白晶莹,像一瓣一瓣盛开的白莲,又像几叶张开的扇贝。再仔细一看,更像一组要出海远航而扬起的白帆。这座造型别致的歌剧院,三面临海,与远处雄伟的悉尼大桥互相衬托,简直是巧夺天工。悉尼歌剧院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它的内部结构科学,设备讲究。它共有四个大厅,音乐厅有2690个座位,音响效果非常好,还有1550个座位的歌剧厅、550个座位的戏剧厅和电影厅。舞台上的灯光都是用计算机控制的,监控舞台的是闭路电视系统。其它的像接待厅、陈列厅、排练场、图书馆、咖啡馆等大小厅室就更多了,有900多间呢。 悉尼歌剧院是一位38岁的丹麦建筑师设计的。剧院从1959年开始兴建,整整用了14年。到
3.读读短文,短文是围绕哪句来写的?用“——”画出来。
葫芦池一年四季景色秀美。春天,池边翠绿色的柳条在春风里摇曳。红艳艳的桃花把葫芦池镀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夏天,池里铺满荷叶,一阵风吹过,像翻动着一层绿色的波浪。含苞欲放的荷花清香四溢。秋天,阳光照满大地,池边菊花盛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寒冬,葫芦池结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池边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