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着最近连载的东游记,忽的想起去年寒假时自驾游去过的婺源,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浓情,江南水乡,大美婺源。
——题记
初到婺源,首先给我的感觉便是淡灰与白色——似一幅水墨画。那时浓时淡的颜色,秀丽而柔和,给人视觉上很美的享受。仿佛某个大画家毛笔一挥,便在纸上留下了这点点墨汁。婺源给人直接的印象是——自然而朴素的美。我年少无知,婺源的美,理解的是很肤浅的。就以我孩子的角度来看,婺源,平淡而精致,难以言喻。漫步在婺源晓起村之中,脚踏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婺源是潮湿的,常常飘些小雨,所以这些石板路的凹坑里,积着浅浅的雨水。而这些浅浅的积水,便是随处可见的散养鸡的可口饮料了。
马头墙也是婺源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哦,我仿佛在画中游。
(婺源小径)
断墙需要修缮,墙上长满了绿苔,写满了历史,见证着生命。
说到散养鸡,便是我对婺源的第二个印象了。这些散养鸡遍布在婺源四处,石板路上除了有婺源男人女人的脚印以外,也有这些小家伙的足迹。散养鸡完全是自力更生的:自己找吃的,自己找喝的。散养鸡的主人们只是在鸡身上做一个记号,就不再管了。为了生存,这些鸡不像我平时印象中看到的,那些被关在笼子里的鸡那样懒散,这里的散养鸡几乎是不停地忙碌着,不仅要躲避人类、野狗,同时还要寻找食物,它们生活的很辛苦,也很自由。它们十分机警,似乎你的所有行动都会被那双小巧的眼睛发现。这些鸡很漂亮,翎毛油光发亮,鸡冠红的像一团火。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公鸡打鸣,大红公鸡脖子伸得老长,那一嗓子高亢嘹亮的歌,煞是好听,令人振奋,沉睡的太阳都被它一嗓子吼醒了,“雄鸡一唱天下白”新的一天开始了。
它在看我,哈哈。
至于婺源给我的第三个印象,便是婺源出名的四色——绿、红、黑、白。这四色指的是什么呢?绿指的是婺源的绿茶,清淡而浓香。红指的是婺源的荷包红鲤鱼,这种鱼的肉质鲜嫩爽滑,品尝过的人赞不绝口。黑指的是婺源倍受墨客垂青的黑色龙尾砚。白色指的则是婺源个大脆甜的雪梨。由于时间紧,我只领略了婺源的红和绿,但对我来说,仅仅这两色,就已经足以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了。一边品婺源那沁人心脾的绿茶,一边尝婺源这鲜嫩多汁的红鲤鱼,这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安抚。
风景如画,意境很美。
喜欢梅花,更喜欢带着露珠的梅花。
婺源再给我的一个印象,便是那里的人。婺源的居民是淳朴、好客而热情的。就像一首歌里唱到的一样“我把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那些人家,你完全可以随时进去做客,屋主会十分热情的请你喝茶、吃饭。旅途中停泊在这样的人家,你难道不感受到惬意么?傍晚的时候,婺源的居民喜欢坐在石墩上,手里端上一碗饭,一边和邻里谈天说地,一边观赏着婺源的夕阳,走过街道,笑声阵阵,令人如沐春风,神清气爽。那种场景,会洗涤你的心灵,会荡尽心灵中的邪恶与阴暗,会使美好乐观的种子绽开璀璨的花朵。清晨,在白雾弥漫、平静清澈的大河旁,三五成群的妇女们蹲坐在石阶上,身旁放着一个竹筐,她们动作轻柔但麻利的搓洗着衣服,还用好听的方言拉着家常,脸上时不时绽开纯净的笑容,这种笑容,喧嚣繁华的城市里是没有的。我漫步在大河边,轻轻撩起清凌凌的河水,清水洒落在河面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就在这时,我发现旁边有一只笨拙的鸭子,在石头路上摇摇摆摆走来走去,我孩子的天性被激起——追着鸭子跑,鸭子一边逃命,一边惊慌地嘎嘎大叫,身旁的一位皮肤黝黑的老爷爷见了,会心的微笑着。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靓妹子入画了
树朦胧,水朦胧,人朦胧。
婺源虽不及新疆热情似火,内蒙古如花似锦,香港上海繁华灿烂,但是婺源却有一种纯真。看景易,发现真实难。婺源宛如一位刚刚脱去华丽衣裙还未套上大衣,只穿了一件朴素的衬衫,一条宽松裙裤的少女,是那种不加粉饰的美。婺源仿佛与我的心率共振,我也好似与婺源融为一体了。江南水乡,大美婺源!
每户人家都准备过年吃的肉粽,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香味儿,令我垂涎欲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