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凳子上的小厨师
从小豆豆就对做饭流露出浓厚的兴趣,总爱到厨房里凑热闹,即便插不上手也要坐在旁边围观,似乎看着饭菜制作的过程对于她来说是一种享受。
两岁多的时候,无意中在商场里看到一套做饭的玩具,里面锅碗瓢盆、刀叉勺筷一应俱全,她兴奋不已,强烈要求买回去。这应该算是豆豆所有玩具中使用价值最高的一套,好多玩具只玩过几次就被打入冷宫、不再光顾,可对于这个她却厚爱有加,直到现在每隔几天就会拿出来,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一边自言自语:“新鲜的鱼炖好了,好香啊!”,心血来潮时还会端到我的面前请我“享用”。
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终于可以在厨房给自己找到一席之地,择菜、洗菜、剥玉米、剥花生等这些简单的活儿她也可以做得像模像样。可如今她却又不满足于这些打下手的零碎活,又开始要求在拉烩面、包馄饨的时候显露身手,虽说有些添乱,可看她那认真的劲头儿和专注的表情,我又不忍心打消她劳动的积极性,于是我们的厨房里多了一个站在凳子上的小厨师。
八月十五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按照我国传统的习俗吃上一顿象征团圆的饺子是必不可少的,我家也不例外。我包饺子的功夫确实不敢恭维,包的饺子总是肚子瘪瘪的,站不起来,像老弱病残一样,填的馅儿多一点儿又容易捏不紧、煮烂,反倒坏了一锅汤。但是,我擀饺子皮的功夫却相当了得,速度快,同时可以供几个人包;质量好,芯厚边薄(似乎有王婆卖瓜之嫌),于是每次包饺子我总是担当擀皮的角色。
豆豆正在客厅做作业,猛一回头看到我们都在忙碌着包饺子,她又来劲儿了。“妈妈,我也要擀皮!”这边说着,那边已经慌忙搬来凳子站上去,再把两只袖子挽起来,敢情这不是请示,小姑娘已经做好了决定。我开玩笑地说:“你来跟妈妈抢饭碗了?你要是把这个本事学会了,妈妈就要下岗了!”逗得豆豆哈哈大笑。
我开始一边示范、一边给她讲解擀皮的步骤:先在切好的剂子上撒些面,避免粘在一起,然后将除大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并拢,轻轻将剂子摁扁,再用左手稍微提着它的边缘,右手用擀面杖旋转着将其擀成圆形。
我刚示范完,豆豆就迫不及待地干起来。“看着容易做着难”,问题出来了:她的左手一直捏着一个地方不动,而由于力气小,即使用了最小的擀面杖单靠右手也擀不动,更别说旋转了,结果面片的一端被拽得老长,“肚子”又被擀面杖摁了一道深深的痕,面片成了畸形,豆豆的额头急得沁出了汗珠。
对于豆豆这样的年龄,干这种“技术活儿”确实有些难为她了,于是我降低了难度:“这样吧,你用两只手一起擀,但是这就要求用力要均匀,擀出来的皮儿才不厚不薄,正合适。如果太厚了,不好吃;太薄了,又容易煮烂。”豆豆点点头,说:“妈妈,是不是什么东西都是不什么不什么才好?”“嗯?”我没有明白过来。“比如吧,人长得不胖不瘦才好看,字要写得不大不小才漂亮,洗澡的时候水不凉不热才舒服。”呵,这小姑娘还真是让我不可小视,竟然自己琢磨起儒家的中庸之道了,我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两只手擀似乎比刚才容易多了,豆豆的第一件作品出来了,“妈妈你看,扁扁的,一点儿都不圆,像柠檬一样。”豆豆的小嘴撅着,显然不太满意。我鼓励她:“没关系,已经很不错了,妈妈像你这么小的时候什么也不会呢!我告诉你一个小窍门,轻轻擀两下,就让它朝同一个方向转一转,一边擀一边转,擀出来的就是圆圆的。”
经过我的指点,豆豆的作品越来越棒了。她一边擀,一边不停地用小嘴巴解说着:“这个像个大鸭梨”(顶端凸起了一小块儿)“这个比较圆,有点儿像猕猴桃”“这个最圆,就像圆圆的脑袋”,有这个小活宝在旁边解闷儿,本来就得心应手的工作干起来就更轻松了,一会儿就擀完了,其中有十几个可是豆豆的杰作哦!
再看那小丫头的模样,头发上、鼻子上、脸蛋上、衣服上,都留下了劳动的痕迹,活像一个小雪人儿,站到镜子前,她也乐得合不拢嘴。
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了,豆豆挨着碗看了一遍,想要找用自己擀的皮儿包的饺子,这还不是大海捞针?为了安慰她,爷爷把那种小小的、圆圆的、看起来比较精致的饺子拨到她的碗里,小姑娘一边嚼一边发表感慨:“嗯!真香!”,还时不时地闭上眼睛、晃着脑袋装出一副自我陶醉的表情,平日里只吃五、六个饺子(豆豆饭量极小,这让我很犯愁)的她竟然吃了十二个,看来真应了那句谚语“红糖甜,白糖甜,不如劳动果实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