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上,有这样的两道题:
▲填空:小强5分钟写a个大字,平均每分钟写( )个。
▲选择:小明5分钟做了a道数学题,平均做每道数学题需要( )分钟。
①a÷5 ②a×5 ③5÷a
仔细观察两道题,一道是求功效,一道是求单位工作量所用的时间。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前面也接触过,但没有作为例题讲解过。主要是学生没有学习小数的有关计算,感觉计算起来麻烦,学生也不容易理解。所以多是从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如:
工人师傅120分钟做了20个机器零件,平均做一个机器零件需要几分钟?
工人师傅用2小时做了20个机器零件,平均每小时能做几个机器零件?
学生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解决。
这次在同一张卷子上出现了这样的两道题目,而且又是用字母表示的数。我有意吧两道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一下解答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不错,找到了两道题目的异同。并且我又出了几道同样的题目让学生解答,遗憾的是,在学生解答这些同类的题目时,错误率很高,还有的学生竟然不知该怎么做。我很疑惑:为什么越讲学生越迷糊?我平心静气的问了几个孩子,他们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深深感到:都是比较惹得祸。孩子们这么说:“这一比较,我只顾想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了,忘了它们的数量关系了。”“我觉得单独出一道题我还能根据数量关系做出来,它两个站到一起,我就分不清了。”“光比都把我比晕了。”“老师,其实很简单,就是求功效用工作总量除以时间,求一份工作的时间用时间除以工作总量,比过来比过去的,反而麻烦了。”
听着学生的回答,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做老师的,总怕学生学不会了,总怕自己讲得少了,总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好像不这样就显不出自己的水平来。殊不知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说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咳,该好好反思一下,改变一下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