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是一只近在咫尺的洋葱,散发着独特而辛辣的味道,剥开它紧密粘连的鳞片时,我们会泪流满面。”——毕淑敏
也许是受作家毕淑敏的影响,也许是这一段连着的阴雨天气让我觉得透不过气来!总之,这一段我的天空犹如这自然界的天空——­是灰色的 !忧郁像一条忠实而又勤奋的老狗一样紧紧地伴随着我!……于是我对自己不满,对孩子也没有了往日的耐心和关爱!我不愿说,不愿听!不愿快乐,更不愿伤心!对学生更是不愿“恨铁不成钢了”! ……
我不知道自己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的(如果它还算文章),更不知道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我竟在自己枯燥的语言库中无法准确定义。
春天万物复苏,阳光明媚!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课堂上我在我的学生身上看到更多的是“萎靡不振”“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我真想用“暴跳如雷”的态度来惩罚自己和孩子。可是我深深的知道,这些对孩子来说更本没有意义。即使给他剥层皮,能开溜他还开溜,能钻到桌子底下他还是喜欢蹲在桌子底下,能在课桌下面折纸他照样乐此不疲。而留给我自己的是沮丧、徒劳和挫败感。用我们校长的话来说,“老师都是很铁不成钢,但是靠恨,铁终究也不能变成钢。”是的,应该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使孩子在学习。在没有总结方法之前,我觉得我首先我该转变自己的心态。
心态一:我不可能改变他,只能帮助他;只能先帮助他,从而改变他
完整教过一轮之后,我才明白,注意力无法持久的孩子,我越想改变他,其实越是无法改变。等到我真心实意地不想着改变他的什么,只是想着帮助他,帮助他他能够完成作业,帮助他能够认识该认识的字,帮助他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时候,我常常会发现他在不知不觉间改变,变得专注,变得试着努力改变自己的陋习。
心态二:他最需要的是帮助
几乎差生都是不能专注上课,不能横下心来认真完成作业,还总喜欢找些同党大脑课堂。经过我的观察,发现其实这些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无异于三点原因:我的课不吸引他;或是教学内容理解起来对他来说有困难;还有就是他自身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真正智商上的问题的差生或许也有,但是就我接触的差生来看,他们没有智商上的缺陷,只有情商上的缺陷。如此看来,他们的一些“出格”表现,其实从成年人看待孩子的角度来看,应该情有可原的。但是老师们往往看到他们的“出格”更多的是责骂、惩罚、埋怨。其实,很多次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五个字:“我需要帮助”。让我的教学更适应他们——毕竟我们不是精英教育的教师,而是普及教育的老师;让我们的教学变得稍稍有趣(有味)一点;让我们的多多提醒他们——而不是责罚;让他们慢慢重建学习信心——虽然他还是学不好,至少应该有些许的信心,只要不是考试分数是个位数。让他们知道老师不是在惩罚他,而是帮助他。
心态三:批评只是让孩子知道“这是错的”, 表扬不仅是让孩子知道“这是对的”
身为一名年轻老师,我的教学或许绝没有很多“善良”的女教师那样,总是满面春风,很多时候,我也会强降风暴。但是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并不奢望什么,只是让他明白“这是错误的”或者“这是极度错误的”。实事求是地说,我更多地是表扬孩子,因为我明白,表扬他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渴望表扬,是为了让他明白我也行,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是为了让他建立自尊和自爱……
心态四:他比优秀生更需要我的目光
在课堂教学中,我的目光总是在和我的学生在交流。但是还是有几个“老油条”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是怎么回事?我在心中责备的孩子的注意力的同时,更在反思我自身的原因。教学总是在交互中完成的。在教学过程我发现我总是愿意和认真听讲的孩子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而对于那些“老油条”起初也是一视同仁的,后来他们总是不回应我的教学,慢慢我也自然不去看他们了,慢慢他们也不再积极参与课堂的,最后或许差生就是这样产生了,到了高段,他们就变成名副其实的“差生”。经过这样一番思考,我也就渐渐明白了,作为理智老师,不能随着性子来教学,他们越不愿和我交流,我就越要用目光,用期待等他们。
虽然,我还无法总结和实践一些转差工作方法,但是,很高兴,我面对差生的心态开始慢慢平和与积极了,我相信,慢慢他也就会让我们忘记他是差生。(曾有人拒绝老师文字中有“差生”字眼,冠以“后进生”之类的名号,但我总觉得这有些“掩耳盗铃”之嫌。我觉得我直呼他们是“差生”,固然不对,但是心中或许吧他们看作更需要帮助的“差生”也未尝不可。使我在他的进步中,慢慢忘记他是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