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需要“表现”!
出差一周,刚回到家,心爸迫不及待地向我表功。
“心心这几天一次都没哭!”
“我们每天都严格执行暑假计划,心心已经得到一次奖励啦!”
“心心每天都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我们天天都开心得很!”
……
于是乎,大大香吻奖励给一大一小俩顽童。
沾沾自喜之余,心爸得意地向我展示其驭女之道,并指挥心心配合。
“心心,嘴巴张大点,让妈妈看看心心多能吃!”
“心心,我们背《弟子规》给妈妈听,让妈妈看看心心有多棒!”
“心心,你告诉妈妈,今天表现好不好?”
“心心,你表现得好得话,可是有奖励的哦!”
听着,听着,忽然感觉有些颇不对味儿。
对,是“表现”这个词,让我越听越不舒服了。
“表现”是我们做家长的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我们经常要求孩子,“在学校要表现好一点,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
“到阿姨家做客要表现好一点,要有礼貌,有教养。”
“出去玩的时候要表现好一点,不闹人,不乱跑。”
夸奖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常说:“宝贝儿表现真棒!真勇敢!”等等。
的确,好好学习、有礼貌、有教养都没错,错的是我们的表达方法!
所谓表现,作为动词使用时,意思是故意显露自己的长处给他人看。顾名思义,表现的目的是做给别人看的。那么,好好学习、有礼貌、有教养是做给别人看的吗?当然不是,这是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所应有的内在要求。
我们中国人习惯用“别人怎么看”来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做事情时常常不是看自己应不应该做这件事,而是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做的这件事。我们往往忘记了,倾听自己的声音,相信自己内在的需要,做真实的自己才最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以及存在的意义。
所以,做好自己该做的,不为别人,只因自己,是为自己负责。即使有所奖励,也是对做得好的肯定,而不是因为取悦了别人而奖励。也许,以上的话我们这样说会更好一些:
“好好学习,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责任,能够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安心学习是多幸运的事啊!”
“有礼貌、有教养的孩子到哪里都受欢迎,能够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出去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乱跑、不闹人,我们大家才能玩得更开心!”
……
当然,“表现”并非一无是处,有一种表现还是值得赞赏的。
在锻炼孩子自信心、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方面,“表现”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勇于表现真实的自己,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是能力的体现,更是自信的表现。在这时,对于孩子来说,“表现”是首要的,而表现的“内容”则是次要的……
(在和心爸争论之余,有感而发,偏颇之处,还望博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