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孔府孔庙
如果说西方的文化传统应追溯到苏格拉底,那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毫无疑问应追溯到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虽是众多文化思想的一支,但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却是最为深远,以至成了中华文化传统的象征。
孔子是中国民间办学的第一人,传说有弟子三千,优秀门徒七十二。他是教育界的先祖,万世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理由不去了解孔子。要了解孔子没有理由不去曲阜。
二十年前曾去过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时间冲淡了记忆,脑海中依稀只记得那参天古木和庄严的殿堂。
2008年的国庆节再次走进孔府孔庙,方才看清它那惊人的风采,体会出那历史的厚重。(当然认识和感受还很浅略)
我们先去的是孔庙,曲阜阙里孔庙是在孔子去世后第二年开始修建的,此后的两千多年,历代的帝王为表达对孔子的崇拜和敬重相继增修扩建,到明清两代达到现在如此宏伟的建筑群。因孔庙建造的时间久远、规模宏大、特色鲜明、保存完好,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未进孔庙,我们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路两旁一面面的彩旗上面写着《论语》中的部分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句句经典在现今也有着深远的意义,风吹起彩旗,舞动的名句似在每个过往的行人心中荡涤。
路两旁规范的摊位上摆放着有现代气息的纪念品,更多的陈列着老货古董,那件件物件散发着久远的历史气息。
厚重的宫墙似一幅历史长卷随着它的延伸,引领我们走进了孔庙。
未到孔庙的第一道坊,先见一块“下马石”,那“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彰显了当时人们对孔子的敬重,对教育的敬畏。传说,只有蒲松龄未在此下“马”,因为他老人家骑的是毛驴。从另一角度讲也是对智慧型的学者的赞扬吧。
孔庙里在明清时期建造了许多牌坊,有“金声玉振”、“ 棂星门”、“ 太和元气”、“德侔天地 道观古今”等,每一座牌坊造型各异,无不表达了对孔子学说的赞扬、敬重。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想学习孔子思想学说,只有踏入“弘道门”方才走近了孔子。跨门而入放眼望去,一条笔直的青石直路通到了原宋代孔庙的正门——“大中门”。笔直笔直的青石路两旁是石砖铺地,左中右分界清明,我想中间之道寓意“中庸之道”,只有走“中庸之道”才能永远利于不败之地。
现在匾额上的“大中门”三个字系乾隆皇帝手书,字体苍劲有力,字字渗透乾隆帝对走中庸之道的赞赏。孔子的思想有其重要的价值,但历史上的帝王无论焚书坑儒还是推崇儒教实际是统治者的一种统治策略罢了。
在游览孔庙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是大成门前的深浮雕飞龙石柱。
大成门前的两根石柱上都深刻着二龙戏珠图案,两龙上下对翔,盘绕升腾,四周围绕着祥云、波涛和云烟。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精致,刀法刚劲有力,姿态栩栩如生,由于是深浮雕,每根柱上的双龙犹如即刻就要呼之欲出。这样难得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见此绝美雕刻不尤我想到这也是古代建筑人才能的“集大成之地”。旅游到过的许多地方,见过的许多建筑,许多手工技术都让我有种今不如昔的感叹。
另一处也是彰显劳动人民才华与智慧的地方——“勾心斗角”。勾心斗角现在用于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但它的原意是指一种建筑结构精巧工致。
由于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到明清时期已是无充裕的空间,明清的帝王又不愿落于前人之后,所以,能工巧匠巧妙地用此手法解决了建筑空间不足问题,满足了帝王的愿望。只见两座亭子飞檐对插,相叠相拥,相互之间最短处距离似乎不足10厘米(本人估计),看似拥挤一些却不影响各自建筑的整体美。达到这种效果,无论绘图、测量、建造都需要需要怎样的精确和怎样的细致呀!在没有现代化的古代,真想象不到他们是如何完成的,真是巧夺天工!令我深深叹服!(后有附图)
游孔庙,就像欣赏一件件精美的古董,又像欣赏一幅幅绝美的古画,那每一扇门,每一堵墙和每一棵千年古树,既向人们昭示着那久远的文明,又在诉说着远去的历史。
集孔子思想之大成碑
大成殿内景
“勾心.斗角”之勾心
“勾心.斗角”之斗角
寝殿前的千年古银杏树依然生机盎然
孔府的一个奇特景观——“路在脚下”
“路在脚下”即在180°的范围内看这幅画路都在你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