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主题图,创设有效情景
——校本课题研究总结(二)
《如何有效运用主题图》校本课题确定以来,经过一年的研讨,对情境图的有效运用进行了一些实践和理性思考。青岛版教材的很多情境图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上一年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况和知识经验,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出,在应用主题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主题图的意义。
2、挖掘主题图的数学信息。
3、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
4、利用“主题图”渗透思想教育。
在这一年的教学中,我继续对自己确立的课题《如何有效运用主题图》进行研讨,主要站在了另外一个研讨角度,即“运用主题图,创设有效情景”。
随着新课程实施进程的全面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可触可及的、有生命力的、充满乐趣的数学天地,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改也提倡在情境中教学,并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效果不错。
一、适当拓展情境信息,体现情境创设的形象性。
形象的教学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行与垂直》时,教材中的情境图从“斜拉索大桥”引入,而学生在生活中并不经常见这样的大桥,即使见过,印象也不是太深。所以,教学时,我利用网络,搜索“斜拉索大桥”的图片,从不同的侧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斜拉索大桥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再开展“画桥面”、“画拉索”活动,在活动中认识“平行与垂直”,学生由于有了形象的认识,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轻松,也很有兴趣。所以,在应用情境图时,如果情境图不能很好的为学生的学习铺路搭桥,就要在理解情境图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补充,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让情境的创设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将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让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而是教师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三角形的认识》时,我用课本上情境图(工地上的塔吊)导入,在学生的观察交流中,引出问题: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呢?做成其它形状不行吗?这样引起了学生的猜测、探讨、操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三、展示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
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提出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我把课本中学生活动的情境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活动操作的欲望,学生有一种“我也要来试一试”、“我也要来摆一摆”的迫切需求,在学生急于活动的时候,把操作的机会和时间留给学生,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了知识,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课本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操作的兴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成功乐趣。
课本中所设计的情境图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仔细研究课本中的情境图,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们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时,我出示课本情境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回忆、想象,再在教室内布置一个小小的展台,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得出结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面或景象不同。学生在情境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激情。
课本中的情境图的设置凝聚着编者的心血和意图,作为教师,要认真的分析图画的用意,理解编者的意图,挖掘图画中的信息,拓展图画的内涵,不但有效的运用情境图,还要利用情境图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