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出现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不满意、对教师教育的不信任;教师也会抱怨部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过分苛责和对孩子成长的不负责任。如果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这种不信任长期存在,势必会干扰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所以幼儿园和家长都应以对孩子成长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加强沟通,为孩子创造最有利于其发展的成长环境。 一些老师说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无论老师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家长把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推给老师,以为老师是万能的。” “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老师的任务,教不好孩子都是老师的责任,而忘记了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教师重过程、重技能,家长重结果、重知识。” “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有很新的教学理念,还要处处关爱他的孩子,把他的孩子放在第一位。” “幼儿不小心跌倒、擦伤,我们很难面对家长的脸色,因此来自安全方面的压力,对老师来说还是很大的。” “家长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最好,起码不比别人的孩子差,但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发展的个体差距是存在的。怎样让家长面对这个现实?家长急,教师也急。”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是每个家庭的中心。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也享受特别待遇,经常跟老师提这样那样的要求。” “孩子之间的摩擦是常有的事,在幼儿交往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孩子从中学会遵守公共规则,学习交往技巧。如何才能让家长理解这些呢?”
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体会着来自家长工作的甘苦,同时也不断的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因此,对于家园共育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现把感触最深的几点和老师共同分享。
一个良好的心态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已经被纳入新的服务行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不仅是教育效果还有服务水准。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化的成长和为家长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幼儿教育的双重任务。因此我们要拿出与教育教学同样的热情和专业水准投入到家长工作中去。
一份积极的感情 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热情细致地工作,向家长表明自己对孩子的关爱;用积极的情感和专业的教育行为,引领和调动家长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理念参与到幼儿教育工作中来。这样才可能获得来自家长的积极支持,两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才能够畅通。这也是家园配合开展工作产生良性循环的保障。
一份详细的家长档案 孩子的情况各异,家长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关注每个家长的不同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关注每个孩子家庭成员的组成、生活模式、亲子关系,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等等,建立一份详细的家长资料档案,做到在开展家长工作时心中有数。
一套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 家园沟通的方式应是灵活的、多样化的,以适应家长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及所要沟通的问题的不同性质。如,对于善于谈话的家长我们可以采用谈话的方式沟通;对于善于用文字表达的家长我们可以通过家园联系册沟通;现在还有了家园沟通更方便的校信通,老师可以通过短信方式或在博客中直接跟家长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带有共性的问题就以集体家长会的方式解决;个性问题则应个别处理。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家长合作的积极性,沟通的效果会比千篇一律地约谈或是人手一份联系册好得多。
一种专业的水准 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丰富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 和家长交流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家长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帮助家长把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与年龄特点建立联系,让家长逐渐放弃主观臆断,学习用专业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孩子发展中的优势和弱势。这样,家长就会对教师所展示出的专业水准产生强烈的信任感的同时,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早在1927年,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无论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是专业的教育机构,也不可能仅凭借单方面的教育,独立支撑起幼儿教育的大厦。 ——摘选《幼教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