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镜鉴式”评课活动及反思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3-09 10:37:29 作者: rapoo

周三是我们教研活动日,三、四年级数学组教师集中时间进行“镜鉴式”评课活动。这次所评的数学课,是蔡老师和陈老师的展示课,一节三年级下册的《观察物体》,一节是四年级下册的《多边形面积》的练习课。

在活动中,主讲人边放自己的上课录像边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再说说自己讲课后的感受和反思,然后再集思广益,大家各自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在听课中的收获或所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达到相互促进提高的目的。

《观察物体》这节课,蔡老师能够较好的抓住教材的重点,层次鲜明的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实物、图片、课件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学生对学具的准备不充分,在学习的过程中,多的是教师的演示和操作,而少了学生的动手活动。如果能够让孩子们准备好学具,摆放在桌子上,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可能孩子们更能深刻的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也不同。”

《多边形的面积练习》这节课,陈老师精心设计教学,从复习引入,到练习题的设计和处理,都做了精心的预设,可以说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能够较好的突出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较好的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在习题的处理中,也是形式多样,独立解答与小组交流相结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需要注意的是,练习课中面向全体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这次的听、评课活动中,我边听边思考,思考如果这节课让我上,我会怎样设计?我和做课老师的设计哪些地方不一致,哪种方案更好一些?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自主、高效”?在评课的过程中,我仔细倾听各位老师和领导的发言,他们的言谈让我思考的问题明朗了一些,也深刻了一些。

就拿练习课来说吧。上练习课不难,难就难在要“上好”,怎么才算好呢?或许应该是这样一种境界:课堂的习题设计能够突出重点而又具有层次性,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教师的讲评恰到好处,练习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学效果良好……。但从我的教学中来看,很难做得面面到,每节课后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尤其是练习课,一节课下来,不是感觉某个地方没有练到位,就是感觉这节课对有些孩子没有起到作用等。现在细细琢磨,感觉在练习课中如果能够用辨证的观点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关系,或许课堂会有更大的改观。

首先是量与质的关系。练习课上的练习首先要有一定的数量,没有量就没有质,但是也不能片面追求练习的数量,特别要避免单调、机械的重复练习,以免降低学生练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在“精练”、“巧练”上动脑筋,下功夫,以质取胜。练习的设计需要教师整体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习题,才能解决好量与质的矛盾,从而既保量又保质。

其次是易与难的关系。练习课上设计的练习题,要根据目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逐步提高。“易”不是不加思索就能解答,要多出一些“易中有巧,简中见活”的题目。“难”也不是超节拔高,而是做到“难而不偏,难而不怪”。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是讲、评、练的关系。练习课固然要以学生练习为主,但也不能一个劲的去练,“练”要与“讲”、“评”有机的结合起来,“讲”和“评”要紧紧围绕“练”,是为了深化和提高巩固“练”的结果。练前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概念、法则进行回顾,由教师或学生做必要而有恰当的讲解,为学生的解题做好铺垫和示范,练后要讲评订正,只练不评,会使练习图形式走过场,收效甚微,讲评也不能只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有比较,有发展,有提高。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练习课上,根据教学目标,对全体学生有适当的统一要求,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那个,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不过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能力发展、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我们如果在练习课中“齐步走”,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提高。

活动虽然结束了,活动带给我们的思考仍然在进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行为,并适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丰富有趣,让课堂教学真正的实现自主、高效。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