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做一只有思想的芦苇(五十二)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3-13 11:04:34 作者: rapoo

做一只有思想的芦苇(五十二)



——读熊培云《思想国》



《思想国》这本书,我是断断续续读下来的。中间几经搁浅,其原因无非是因为读不懂,一则历史黑门,二则文化底子浅,三则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立场。但既然要做功课,就要尽力做好,所以强迫自己一次次重新翻开书读下去。



昨日读完,心里豁然开朗。虽然中间跳过了许多,虽然读起来依然很吃力,但在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我依然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善于思考的力量。



这也应该是工作室要我们读此书的用意所在吧。



就像书的扉页上帕斯卡的那句话所言: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于我,这本书的阅读是一场多么一针见血的生动教育!



曾经迷恋于优美的文字,华美、灵动、优雅,甚而带点奢靡的气息,而且一度只阅读这一类的文字,其他的很是不屑于涉足。但只追求那些外在美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在其中,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文字成了外在的花架子,徒有一副皮囊而已。



文中说:“笔者认为,真正的‘中文好’,并不在于文章写得通顺华美,而在于其所承载的思想与知识。也就是说,语言之精华在于文字内涵,而不是形式。否则,所谓的‘中文好’,就会沦落为遣词造句的文字游戏、短暂时尚的庸俗载体。”读文至此,我有一种心领神会的彻悟之感。虽然之前有很多人以各种方式传达给我类似的信息,但自己意识不到,别人就很难点醒。那日读书,突然就明白了,心里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欣喜。



也曾因为别人对我的“一看就是教师”的评价感到羞怒不已,至于为什么,不得而知。现在想想,大概是为骨子里的那种书生气羞涩吧,年岁渐长,却不见成熟,双眼里只有最纯稚和最童真的一面。熊培云先生说:“试问,读书人若是没有了书生气,要你读书人何用?就像军人要有军威,读书人最可贵的正是书生气。保持书生气既是读书人的本分,也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短短的三行文字,让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如面对老友倾心而谈。我是第一次见到有人这样说,而且真真切切说到了我的心里去。“社会有分工,人生有选择,每个人都应该为各自的人生尽力,为共处的社会尽责。”我又何必为这些莫须有的琐事自寻烦恼。



更有一个短句子,我想把它当作我的警示格言:“人生苦短,想做的事情太多,而能做的事情少之又少。我能给自己最好的箴言,莫过于‘爱我一生一事’。”爱我一生一事,就要在行走前审度自我,找准属于自己的方向,不跟风,不追风,在“不妨碍别人的情况下,做好自己想做的事”;爱我一生一事,就要在行走的过程中,心无旁骛,坚持自我,不左右与别人的评价;爱我一生一事,就要尽人事,知天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只求自己无憾......



读熊培云的《思想国》,我最大的受益就是凡事要有自己的思考。《诗经•国风》里有一句话:“江河虽广,一苇航之。”意思是说:即使是再宽广的江河,仅凭一支小小的苇枝,也能穿过到达对岸。我想,支撑芦苇渡向彼岸的,是不是也是一种思想的力量?



有时想,也许读书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遇见的过程,遇见自己心仪的文字,遇见自己敬佩的故人,也遇见灵魂如此相似的故人。这个过程也让“我们这些有理想的人、这些在这个糟糕或伟大的时代同路的人、这些曾经孤军奋战的人能够无处不相逢,让人生这原本平凡而孤寂的旅程,顷刻间变得如此赏心悦目、光彩照人。”



作者的语言虽然有点悲壮,但想想,其一字一言,莫不说到了心里去。



后记: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工作室的每一本书都不是随随便便推荐给大家的,每一本被推荐的书来到我面前的时候,都承载了它自身的意义和老师的良苦用心,我当珍视。原来丢下的那本《名作细读》还要继续读下去。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