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上,儿子弹奏了一首《拜厄》的练习曲。
海老师说:“还不错,比较熟练,但是,能不能把谱子中的表情符号表现出来,尤其是谱子中间有相当长一段同音连奏,能不能试着弹出些变化?”
“变化?”我们练的时候确实没太注意表情符号,而且自己也觉得那首曲子出现了好多的同音反复,弹起来显得比较生硬,但还真没考虑过如何“变化”。
只见海老师坐过来,给我们演示了一遍,同样的曲子在他的处理下显得那么富有生气,着实听起来不一样。
奥妙在哪儿?
小家伙已经心领神会,轮到他再弹的时候,他已经学着海老师有意识地把谱子中的一大段同音三连音处理成强弱弱,并配合主旋律起伏加上了渐弱或渐强的变化。这样听起来时而像溪水潺潺绵绵,时而像波涛汹涌澎湃;时而像女高音引吭高歌,时而像男低音磁性深沉;时而像少女婀娜多姿袅袅婷婷,时而像军队斗志昂扬勇往直前;而曾经让我们头疼的那一大段同音反复也不再生硬了,仿佛舞池中的华尔兹铿锵而华丽。
回家后,小家伙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了斗大两个“田”字,第一个所有笔画都是直挺挺的,好似几根火柴棍儿横竖躺在那儿,第二个却是有提笔、收笔的顿挫,尽管运笔还难免稚嫩(刚上一年级呵),但已经有了书法意图在里面。
只见小人儿端起十足的老师架儿,问我觉得哪个字更漂亮,我指指后者,很配合地回答:
“报告老师,是第二个字更漂亮!”
“嗯,对!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小老师乘胜追击。
“老师,不知道...您给我讲讲吧!”我作痴痴的又无比崇拜老师状。
“唉!”小老师摇摇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今天上钢琴课你怎么听的?曲子需要有强弱变化才好听,字也一样,笔画上也得变化,明白吗?”小老师耐着性子循循善诱。
“噢......就是都得有‘抑扬顿挫’,对吗?”我作恍然大悟状,心里着实满意也很佩服小家伙不但能记住钢琴课上老师的话,而且能够活学活用,引申发挥!
“没错,就是抑扬顿挫!”小老师肯定了自己的学生,继续高谈阔论——
“另外,朗诵的时候,也不能从头到尾一个声音一个腔调,得有变化,得‘抑扬顿挫’,知道吗?”
小老师说得兴起,还拿出了自己的语文课本,翻到《春天的手》,先是让我朗读了一遍,说实话我真是使出劲儿认真读了,但小老师似乎不太满意,认真给我纠正着一些语句的声调甚至是个别字个别词,我趁势请他为我示范了一遍,别说,真比我朗诵得好,吐字清晰,感情充沛,我真得好好向小老师学习呢!
就这样,我和儿子共同品味着音乐、汉字、诗歌中的抑扬顿挫,感受着抑扬顿挫的美......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抑扬顿挫——岁月流转、四季轮回,阴晴圆缺、聚散离合,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人生就是一首歌,这首歌,时而九曲回肠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抑郁时而酣畅,时而低沉时而悠扬......这首歌,只有有了如许的抑扬顿挫,才能让人回味无穷,犹如品饮经年陈酿......
勇敢地拥抱生活,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