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相伴,不离不弃
一一我的阅读史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木城街道办事处第一小学 刘冬彩
徐徐走来已是36年,回望生命中的36年,对于书籍,并未如痴如醉,但我的生命中,也始终与书相伴,不离不弃。
一、从识字开始的阅读
我成长在农村,小时候从未听说过幼儿园,当然也未曾上过。只是在上小学之前,在村子里的育红班接受了一年的学前教育。初识汉字,是否用过课本,也没有了印象,只是记得老师教我们写字,老师经常表扬我写得认真、学的好。那时的阅读就是识字。
贫困的家境中,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为我们兄妹几个操劳着。没有接触太多书籍的父母,也没有为我们提供额外的书籍的意识,也没有那份能力,但是他们心中知道,要让我们好好读书。
随着小学的学习,我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有了更多的课本,从语文书上那一篇篇的文章中,我认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认识了生活的多彩。那段时间课本就是我的阅读的全部。
小学二年级时,无意从家里的抽屉斗里翻出几本书一一《向阳花》、《儿童时代》。后来想想,那应该是在城市里的二伯家的姐姐们看过的书,那是我童年中的第一本课外书。也不知翻了多少遍,看了多少遍,尤其是那本《儿童时代》中的一段相声《七色花》,至今还记得: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叫珍妮。有一次她去买面包圈,因为追赶偷吃她的面包圈的小狗而迷了路。可是,她又意外得到了一朵漂亮的花,这朵花有7个不同颜色的花瓣:红、黄、蓝、绿、紫、橙、青,所以叫七色花。只要扯下七色花中的一片小花瓣,把它扔出去,闭上眼睛念:飞呀,飞呀小花瓣。再说出自己的愿望,这个愿望马上就能实现。多么神奇的花,多么奇妙的经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让我大开眼界。那时,自己也幻想着拥有一朵珍妮的七色花,带着自己经历着更加奇妙的事情。至今,看到这个故事时,仍觉得十分亲切,如同看到童年的一个玩伴一样。
后来,就是看不知从哪儿淘来的小人书,《四世同堂》,《神鞭》、《呼家将》等,也正是从这些小人书中,认识了那些不畏强暴的英雄豪杰一一呼延守信、呼延守用、呼延庆、傻二、瑞全、钱诗人等,被他们正直英勇的品质感动着。
也不知什么时候,对小人书里那些黑白色的、清晰的线条勾勒成的图画有了兴趣,就照着临摹起来,也许就是那些临摹开始,让我对画画有了兴趣。后来会拿着钢笔勾画出线条分明的山水画,也许就是临摹小人书带来的启蒙。
后来,家里有了一台收音机。早上放学后我就飞一般地跑回家中,守着收音机收听《玉堂春》。晚上收听《当代青年三部曲》、《中国第一间谍》、《刑警803》等广播剧。中午,会变换着频道,收听不同的评书,《三侠五义》、《七侠小五义》、《杨家将》、《岳飞传》、《白眉大侠》、《童林传》、《乱世枭雄》等,每到精彩的时候就戛然而止,吸引着我第二天一放学,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家里跑。现在仍有一种英雄情结,喜欢观看一些武打功夫类的影视作品,也许就与小时候这些经历有关。
我的童年时代,就在图书极度匮乏中,完全凭着感觉,凭着兴趣,在对英雄的崇拜中度过。没有读书方法的指导,没有摘抄,没有笔记,也没有共读后的交流,以自读、自听为主。但是童年的读书、听书的经历,在我的生命中留下的痕迹是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很多的情节,很多的人物,很多的故事,至今还会出现在脑海中,再次见到、听到,也倍感亲切。
二、与书结缘
带着英雄情结逐渐成长,所以,金庸先生的小说也成为我的最爱。哥哥带回家的书,我是绝不放过,《射雕英雄传》、《连城诀》、《侠客行》……我和主人公一起,带着爱恨情仇,经历着刀光箭影。
随着琼瑶飓风的刮起,我也被卷入其中,《窗外》、《菟丝花》、《幸运草》几部小说看下来后,也许那些柔情万种缠绵悱恻的故事,对自己没有太大触动,也没有更多追随。
而在初中时期阅读名著《红楼梦》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姐姐从地摊上买来一本《红楼梦》,那是一本平装书,而且是盗版的,字体很小,但仍是那么厚的一本。《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关系错杂,读着读着,就又对一个个刚出场的人物辨认不清。为此,我反复阅读,逐一总结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书写在目录前的空白处,看书时,时不时的把总结的人物关系一览表与正文作以对照。也许就是从读《红楼梦》开始,我学会了做读书笔记。
《红楼梦》中的诗词众多,读着一句句精妙的诗句,让我叹服作者的才华横溢,也为自己知识的浅薄而惭愧。
《红楼梦》的阅读,不仅让我见识了名著的风采,了解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感叹着人物的命运,也让我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学会标记,学会总结,学会摘抄,在经历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三、读书观世界
1994年带着懵懂,离开了家,第一次来到焦作,踏进焦作师范的大门,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可爱的。第一次走进高楼中的教室,第一次居住在学校宿舍里,第一次看到那么平整的跑道,那么大的足球场,还有那碧绿茂密的草坪,也第一次看到学校里有那么大的图书馆,那么多的书。当拿着人生的第一张借书证时,心中是从未有过的激动。
来到图书馆,那么多的书,竟不知该借哪一本了。不知都曾借阅了哪些书?但仍能记得,在宿舍里,搂着一本本书阅读时的快乐。
后来在室友们的介绍和影响下,我开始从一些名著读起,《平凡的世界》、《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一本本中外名著接连成为我手中的朋友一一一个个相见恨晚、至亲至爱的朋友。
读着《平凡的世界》,一个个朴实的西北人的形象在脑子中浮现。少安,一个朴实坚韧的西北汉子,在一次次的艰难困境中始终坚持着,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看到少安的形象,就如看到一个个家乡的朴实厚道的父老乡亲一样,那么亲切。孙少平,一个在贫困中坚持信念、坚持理想的农村孩子。当时的我们不就像是一个个孙少平一样吗?在贫困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靠自己的拼搏努力,从父兄般贫困的生活中走出来,靠自己的努力,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田晓霞,《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中的女勇士,她敢想敢说敢做,她不仅自己光芒四射,同样感染者在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感染着我,她是孙少平的精神导师,同时也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我们仰慕她,为她的逝去伤心泪流。
参加自修考试的过程中,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我又了解了古今中外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大家。一首首古代诗词,或婉约柔美,或清新恬静,或荡气回肠,或豪气万丈。一部部文学作品,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在一本本作品中,我认识到了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了解了不同地区有趣的风俗感受了中外文化的差异,了解了历史,认识了世界。
四、阅读让我和孩子共成长
1997年9月,我踏上了工作岗位,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半年的农村教学经历后,我来到了县城一所民办公助的小学,学校里的同事们教学策略的灵活恰当,教学方法的丰富多样,课堂的精彩呈现,让我鲜明地感觉到了自己经验的不足和知识的匮乏。在积极地向同事讨教学习之时,我又把自己在师范时的一些教材和上岗培训的书籍都找出来重新温习。学校订阅的一些书刊,如《小学语文教师》、《焦作教育研究》、《小学青年教师》等,我都积极找来阅读学习。在阅读这些教学书刊中我也认识了一些教育大家,如斯霞、于永正、魏书生等,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育智慧,让我叹服,我也会不断地搜集与他们有关的更多的书籍,学习他们的教育智慧。
在教学中不断阅读,阅读有丰富着我的教学生活,让我的课堂教学也不断呈现精彩,在学习中,我又认识了窦桂梅、王崧舟、李镇西等教育名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我也读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2013年4月,我随县“新教育读书会”来到古都洛阳,参加了由《教育时报》主办的“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颁奖典礼”暨“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观摩研讨会。焦作市负责新教育推广工作的张硕果老师收获了“特别奖”的奖项,这也让我们一行人特别激动、兴奋,同时,又受到深深的激励。通过研讨会,我还见到了早在校讯通平台中就熟知的南阳油田实验小学的刘娟娟老师;在不停地实践的同时,总是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反思,不停的记录,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全国优秀班主任侯长缨老师;校讯通著名博主炉中煤,本届“成长力教师”徐文祥老师等,他们的成长经历给我以启迪和激励。
高万祥老师在他的报告中提出:教师要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写作能力,让人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高老师告知我们,优秀教师要依靠三个专业:1、专业的阅读,站在巨人肩膀上启行。2、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3、专业发展的共同体,站在集体的智慧上腾飞。
学而知不足,我深知自己之前只是做到零星地阅读,坚持阅读的道路上,还需要坚持写作,使阅读能更多内化,更多沉淀,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幸福成长。
在武陟县新教育读书会的引领下,我又先后阅读了《新教育》、《不跪着教书》、《教师的挑战》、《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一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周国平论教育》、《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阅读地图》等教育教学类书籍。
一直以来都很佩服上课激情澎湃的窦桂梅老师,拜读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发深刻的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佩服之至。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的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读文学社科,读经典教育书籍。在这本书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
她从三方面谈“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专业自信一一强调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成长,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专业自信。坚持读书、写随笔,更重要的是回到实践中积累和反思,捕捉到有利于语文教学的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而从这些经验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专业技能一一研究教学。只要做教师,任何时候,都要学习获得的能量转化为课堂智慧。专业自我一一语文教师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对自己的课堂是能够做明智的判断和抉择的。只有教师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才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没有专业自我,很难有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记住了:“人必须让自己自省着。”“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是美丽的。”
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含义。雷夫老师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让学生的缺点得以改正。用自己对教育的热忱感染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使他们步入成功,终生受益。他最终的成功不仅仅靠毅力和耐力,更重要的是智慧。
我从雷夫老师身上看到了全才教师,他有着旺盛的精力,为人谦和,有耐心,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有毅力。他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学校要求去做的,而且在平常的繁琐工作中,已经很累了,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之外,还组织很多的活动。在一般人眼里,他是在自找苦吃,但是雷夫老师感到十分幸福,我想,雷夫老师没有去介意这些,因为他没把工作当成是一种负担,而是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心投入,让56号教室的学生全方面发展。
雷夫老师对工作的投入,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样一句话: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雷锋老师奉献了自己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并且毫无怨言。我从中感受到了: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我能分享到这样的教育智慧,就是获得力量。
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就从教育的经典著作中来,阅读经典就如同与无数的教育大家在对话,如孔子、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杜威,又如魏书生,王崧舟,李镇西……
2014年春我和我班的孩子开始了第一节班级共读的阅读课,我提前从学校图书室为孩子们起来了《小猪唏喱呼噜》,发给了孩子们。为了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我课前制作好关于阅读的ppt,在班级播放出来。我带领着孩子们阅读的封面、目录等,给孩子们一些阅读的指导。然后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自读起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翻书的声音,但我知道,此时孩子们心中是不平静的。
书给了孩子们更多不同的体验,一本又一本童书的阅读,也让孩子们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他们爱上了读书,课外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无论是教室里,还是教室外,无论是课前,还是课间,都能看到孩子们手拿一本书静静地阅读的身影。他们的心,也融入到了童书之中,美丽的童书滋润着他们的童年。
读书是吸收,还应该倾吐,不然时间一长也会消化不良。于是我和我班的孩子们在校信通博客中开始留下自己的足迹。孩子们写下读书中的积累,读书的感悟,生活的点滴。而我的写作,除了阅读之感外,更多的关注班级活动、学生的成长、教学的探究。我与孩子们在班级阅读中提升了自己,无论是认识还是思想。
一路走来,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也开始重视对儿子阅读兴趣的培养。
儿子年幼时,我也不是个故事妈妈,没有给孩子讲过多少故事,读过多少书。还好,因为职业的关系,家中也并不缺少书。孩子因为能接触到不少书,所以对书并不抵触,他的书能反复地越翻阅。孩子上小学后,每学期的《小学生学习报》,我们都要订阅。学校征订的刊物,我都会遵从孩子的意愿给他订阅,从一年级订阅《我们爱科学后》,儿子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每期发下书后,都会如获珍宝似的,有时,一定要看完再吃饭。每一期的《我们爱科学力儿子都整齐地收集在书柜里_时不时就有翻出几本来翻看。
有一次儿子在书店里发现了一套科学漫画书,非常喜爱,立即驻足观看,当我们要离开时,儿子是那么的恋恋不舍,我决定给孩子买一本。回到家后,儿子就搂着书看起来,看过后,就极力推荐我看看。我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一些小孩子看的书、动画片,我都十分喜爱。于是在儿子的推荐下,我看了这本《无人岛探险记》。简单的翻阅就让我感受到了这本漫画书并不同于印象中充满争斗、暴力的负能量漫画书,它不仅精美有趣的图画让人赏心悦目,详实的生存常识的解说让人爱不释手,更是一本培养孩子勇气与智慧的生存圣经。拿到这本书,可让我想不到的是,儿子在每一章节和自己认为重要的张页处,都粘上了一个个小书签,并在书签上用文字做了介绍,没有谁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标记,他只是看到了他表哥丢在我家里的备考书籍的书签,就这样自己模仿着做了书签标记。这些应该源于他对这本书的喜爱。看完这本书后,他强烈地渴望在读到这套书中的其它书。为了保护还很稚嫩的读书渴求,虽然一本书要20多元,一套书有二三十本,但是,我们隔些天就买上几本。到现在,儿子已经读完了已经出版的20多本,我们在一起时,儿子能经常给我讲一些险境求生的知识,这些都是书本给他的财富。
现在,儿子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读书,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非常系列”、“校园小说系列”、《笑猫日记》,吴美珍,汤素兰的作品,都是儿子的挚爱。为了拓宽儿子的阅读范围,我买了《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陪着儿子一起看。为了培养儿子坚强的意念,坚定的毅力,我借了一系列的校园励志小说,和儿子共读共品。
一本本书,如同一块块面包让我们不再精神饥饿;一本本书又如一个个朋友,陪伴我们走过一段段生命历程;一本本书还似一朵朵鲜花,让我们的生命清香、美丽。每一个有书相伴的生命是充实的、丰盈的、美好的。在今后的生命中,我还愿意与书相伴,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