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在线】家是什么
读《目送》有感
在博客中多次看到大家提到龙应台的《目送》,很是好奇,什么书竟然吸引了这么多的人?赶紧淘宝网购,一看这么火热,龙应台作品全集四册包邮,好!就一口气买了四本,物流还真是给力,三天就收到了。
就先看这本呼声最高的《目送》吧,以前看书,总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走进这本书,给人一种宁静、忧伤的感觉,让人不由地放慢了脚步,缓缓地、痴痴地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就好像这不是作者的世界,这里就是我的过往,我的一切……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看到这篇寒色时,作者被人问道:“家,是什么?”龙应台写到:“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我的思想也飘到了二十多年前。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农村还很落后,记得那时后农村清一色的三间大瓦房,茅草房倒也不多见了,好像也没有围墙。不像现在,家家户户高高的围墙也隔断了浓浓的邻里感情。白天我们小伙伴们这家跑跑,那家玩玩,自由自在。晚上没有电,那昏暗发黄的煤油灯妈妈也总是早早就吹灭了。也不知道是我那亲爱的妈妈怕费油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不过也好,这样我们一家四口早早的挤在一张床上,我和爸爸睡一头,弟弟和妈妈睡一头。我和弟弟你蹬蹬我,我蹬蹬你,吵吵闹闹,欢声笑语,飘满了这空空的屋子。爸爸一说,别闹了,我给你们讲故事吧。我和弟弟就马上安静下来,听爸爸讲他小时候的故事。六几年闹灾荒时,爸爸才几岁,爸爸说他饿得在地上打滚哭。说我们是有福气的一代,从没受过饥饿之痛。有时爸爸也会讲一些鬼怪和历史故事,总之都是一些做人要踏踏实实,好人有好报的正能量故事。那时候觉得爸爸知道的真多。在那个没有书籍、没有电视,人们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里,爸爸的故事成了我们儿时最美好的记忆。那时的家,虽然贫寒,却也不失欢乐!
后来,长大工作了,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虽然房子不大,可我们也很满足,因为这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后来换了宽敞的大房子,捉襟见肘的日子也时常有,可我们没有退缩,因为我们有爱的力量,相信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龙应台还写到:“家,就是有儿女的地方。”
后来,有了孩子,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围着孩子忙的团团转的我们也没有感觉到日子的苦闷。孩子的哭声、笑声、锅碗瓢盆的叮当声,反倒成了我们家最动听的音乐。和孩子他爸吵架拌嘴、小打小闹也偶尔会发生,回头想想,这根本不算什么,也许这是生活中的另外一种味道吧!
是啊!家,就是父母在的地方;家,就是有儿女的地方。不管你住的是别墅花园,还是乡间草屋,有爱的滋润,有亲情的温暖,这样的地方,才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