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不爱它
——与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中的心灵邂逅
——缘起——
一本素朴的米白色封皮的书合着放在桌上,我呆呆着,不知道该以哪个字母开始叙述我在浸润其中所历经的情感之旅。索性,就先说说我与这本《幸福的种子》的不解之缘。
接触图画书是比较早了,但是始终觉着自己和图画书的世界是有隔膜的,虽然翻看那趣味十足的画页也会不自禁的欣喜、蹙眉、惊异、微笑或者流泪,甚至会像小孩子一般摩挲着乐呵着不忍释手。但对于面对孩子的时候,仍不知如何摆脱才能成人的扭捏借着图画书搭建的桥梁平等地走入孩子们明净、脆嫩而不失丰富的内心。
于是乎,在听到有同事介绍这本书是一本介绍图画书价值和阅读方法的很好的读物时,幸福的种子这五个字所带来的激动与兴奋不亚于遇到了一个潇洒倜傥的帅男。可是,好事自古多磨难,我遍寻公司的图书馆也没找到这本书的踪影,一看记录被其他同事借光了。其受欢迎程度让我对它的期待变成了等待,希望读变成了渴望读。
再于是,当语笑嫣然问本月想读什么书时,幸福的种子,自己蹦了出来。幸运的,我终于借到了这本书,可是当我打算用双手和双眼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的时候,心底却涌起了淡淡的失落。它,实在是太朴素了,连点颜色都没有,看了半天好不容易在封皮的下面找到了熟悉的书名,和陌生的作者名——松居直。
失落之后带来的是冷静和审视的阅读态度,书页很快翻转向前,但读完之后却有点意犹未尽的味道,以及一种纷繁杂乱的感觉。确实如王林在前序中所言:“先生不是“做”图画书学问的人,他的文字都来自他作为孩子、读者、编辑、作家、父亲的感受和思考,所以其著作不那么系统化,不那么条分缕析,不那么引经据典。“意犹未尽是因为其内容的真实和语言的真诚,纷繁杂乱是因为其思维的跳跃和逻辑的缺失,但瑕不掩瑜,它依然让我心动,让我深思,让我甘愿再次沉浸其中。
——交游——
理性的看待这本图画书经典论著,大致能分为三个方面:父母给孩子读图画书的价值、父母怎么给孩子选择图画书、父母怎么给孩子读图画书。不过这些都如同熠熠生辉的珍珠散落在各个章节之中,需要用逻辑的主线将其串联起来。
一、 父母给孩子读图画书的价值
谈到这一点,我想起来之前自己做过关于《给教师的建议》中阅读观点和方法的总结,当时一直在思索自己的切入点,心头不断萦绕着一个词——幸福。于是,就以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是阅读的最大价值入手与同事们进行了分享,虽然不知有何依据,但是说到阅读,我心中涌起的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感觉。这一点和松居直先生思索图画书对于孩子的意义时的感受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我首先要说的就是:
图画书的最大价值就是带给孩子快乐的感受,父母给孩子读图画书就是把这种情绪、体验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孩子那原无一物的心灵土壤上。这些种子的根须会扎入最深层的内心,让孩子觉得充实,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生存的安全和世界的美妙。
或许会有家长会问,为什么偏偏要选图画书,图与话的结合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原因是有很多的,且听我细细道来:
从图画书的特点来说,图是由绘画水平很高的美术家或者插画家所绘制,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这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来说就好比显示屏被预先设置了很精细的分辨率和色彩质量;而文字则是文学家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所筛选的生动、温润、美好的词语,好比是主机装上了精良高端的操作系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拥有更愉悦的审美感受,并带给别人人性化、雅致而舒适的交往体验,我想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能感受到幸福并能带给别人幸福的人。
而图和话的结合是什么呢?是一个个简单却不失其深刻的故事,是一段段奇妙而安全的历险,是一次次想象力展翅飞翔的练习。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充满温情的话语和抚摸则是让孩子打开心灵之门愿意和父母分享秘密、情绪、感受的魔法,每次的亲子阅读都像是给父母和孩子给双方之间的纽带加上了结实的一针。或许现在感受不到什么,但是在孩子如同风筝飞向天空之后,亲子关系就是风筝上的线,是自己时刻都在孩子的视野里,还是望穿秋水不见子归,亦或是看着手中的半截断线而追悔不已呢?我想后来一定是有很大不同的。而反观我们的成长历程,相信有的成人已经在父母的身上看到了这种情形。如今,市面上有很多心灵丛书非常受欢迎,原因不外乎需要的人很多,而这些书籍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成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找到造成自己个性缺陷或者心理不适的根源,而这些根源无外乎的植根于自己的童年经历和感受。不管成功与否,不幸福是最无法忍受的,也是最难补救的。
所以我想,对于孩子年龄尚幼的时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给他最需要的幸福的感受和幸福的能力,是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最大的负责。而亲子阅读的对话激发孩子更多的对话,想象激发更多的想象,对孩子的心智有所启发,这些都如薛瑞萍所说,都是一些副产品罢了。
二、 父母怎么给孩子选择图画书
最爱孩子的父母,是原意把自己最宝贵的时间花费在为孩子读书上面的父母。他们接下来会面临第二个问题,如何在浩瀚如海的书堆中找到能够给孩子读的图画书。
首先映入眼帘一定是那些色彩华丽、包装精美的书,但是这些书一定是孩子需要的吗?如同吃饭一样,我们不惜花上上百元买上一罐奶粉只为保证流入婴孩口中是孩子最需要的,是绝对安全的。选书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首先要排除一些书,比如色彩过于鲜艳夸张不纯正的图画书、不尊重原著以致失去美感和意义的书、刻意画的很可爱的书;然后翻翻手中的图画书,看看能够只看图就能大致了解故事的情节,作者的设计是否像放大镜把生活中的某一点放大了然后用兴趣盎然的形式展现出来,听听别人读起来自己是否能想象出生动清晰的图画像过电影一般历历在目,图画本身所表现的内容大于文字,这些都是松居直先生总结的极好并很实用的一些选择方法。而作者自己所总结的那段话则是更加切中要害的:“最好的方法是,与孩子一起反复阅读他们喜爱的图画书,学习由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之后再凭借大人的文学和美术素养,就一定能对图画书做出正确的评价”。
同时,父母不要主观的屏蔽掉一些原本可以读给孩子听的图画书,如有着我们所谓的“残酷”的情节的图画书,因为有意的修改和遮掩会扭曲孩子对于本真的认识,而真正的评价者是孩子,如果能让孩子开怀大笑,那么残酷也是一种幽默和趣味。(详见第三章第5节《残酷与幽默》关于《三只小猪》的例子)
对于初为人母和人父的年轻家长来说,为自己的宝宝选择合适的图画书则尤为重要,在婴儿阶段主要是依靠写实、准确、接近实物的认知类图画书以及能够教给孩子呼吸、睡眠、清醒等节奏感的图画书来增加婴儿的语言体验和视觉体验,并在此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爱,从而建立最初的亲子关系;对于2岁的孩子,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物和故事最适合孩子,如展示生活情节和细节的生活类图画书;而到了3岁,孩子即将进入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因此为以后的阅读做准备,让孩子真正爱上图画书则更加的关键。
三、 父母怎么给孩子读图画书
能给孩子选择好的图画书的父母,已经行走在于孩子相遇的路上,共读时的携手体验将会是一个美好的时刻,就在不远处。但走到这里,很多父母反而会紧张和担忧,甚至是一些在很多领域都是精英的父母们。其实,我认为父母是天生的读书者,是图画书与孩子之间最好的媒介。我们只需让对孩子的爱激发自己的思维、润泽自己的语调、温柔自己的动作,轻轻的把孩子抱在怀里,让孩子看着图画书,将文字念给孩子听。而更多的时候,当年轻的妈妈们打开图画书的那一刻,一切都不自觉的发生了。因为爱,不像水龙头,只在需要时打开;而是海洋,无处不在。
那松居直对于父母们又有什么建议呢?
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就是,不要带着功利的目的读书,也就是放弃说教或者让孩子识字的想法,轻松自然地顺着孩子的思路去读给孩子听,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乐趣,发现方法,自我对比从而内化吸收。这种发自内心的爱的表达,以及孩子从图画书中发现的快乐,将会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可取代。
从这个意义来说,读完之后问一些问题去检验孩子的阅读效果是不可取的,当孩子自己深深被打动,从而萌发强烈好奇心和兴趣的时候,自然会发问。而且对待孩子的发问,父母需要耐心、科学的回应,这对于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和交流欲望也是很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的阅读,而应当让孩子自由阅读图画书,当然是由父母读给孩子听。更不要过早终止给孩子阅读,哪怕是孩子已经上了小学,甚至更高的年级。这一点和《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的观点和做法是一致的,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对书中作者本人在给正在洗碗的儿子读书的照片印象深刻。
在阅读过程中,父母们还需要正确的处理图画书和其他东西的关系,如电视、漫画书、电脑游戏。对于这些,松居直、吉姆崔利斯、薛瑞萍等人的观点又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我们要让孩子做电视、漫画、电脑游戏的主人,教会孩子去适度的应用这些工具,而不能任由这些工具将机械的拷问的声音、不具想象力的图片、虚拟和夸张的影像侵入我们的生活、大脑和心灵领地。而对于婴儿来说,不要长时间开着电视;对于已经能看懂电视、电脑的幼儿,要训练其关闭的操作,并学会控制时间;否则会被这些工具所操控,并形成非常严重的问题,如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下降,网瘾、精神恍惚、人际关系失调等。
——收获——
书,合上了,不由得感叹,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一本书读完,才是真正的学习和掌握了。要与人分享,首先自己得有,才能传给别人。到了文章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发现一直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竟然通过这些文字得到了解答,那就是为什么之前自己看过的许多书总是像走马观花,除了一声“精彩”的感叹,自己的内心还是空空如也,属于作者的还是他的,自己的,只有一些模糊而无法表达的印象而已。而这次,仿佛是经历了一场和家长们的对话,或者是与同事们的倾心谈论,竟有些疲惫的感觉。想想,也是,与松居直一起在图画书的世界里走了这么长的一遭,不说是全部游历,至少也对于幼儿阅读图画书的观点有了粗略的认知。
松居直,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而薛瑞萍则说其在二战之后用图画书抚慰了整个日本人民的心,而更有专家认为日本战后教育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图画书。而我,一个对日本一直有所芥蒂的人,在这本素色质朴的小书里看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无国界的父亲。转而思考图画书在国内的发展,正如婴儿一般还处于启蒙的阶段,日本先行了这么一大步,先是学习西方,接着在国内挖掘并培养了一大批的世界级图画书作家和画家,这个过程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东西。一个人的力量即能如此强大,何况一群人呢?
儿童阅读,作为一个受益者和推广者,教我如何不爱它?谨以此文自勉,希望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成为终生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