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雨中游历山
是谁说过人生就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前一晚做出决定,第二天一早出发。全然不顾第二天的天气预报是小到中雨,好在还有能一起“疯”的朋友,一拍即合,一同前往。
听人说,夏末秋初的舜王坪是最具魅力,最有味道的。
之前已有不少朋友去过,所以尽管天气阴郁,倒依然是满心雀跃。刚入山西,天已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且时大时小。可是,既然已经出发,便决定不会返回。
车子在山路上曲折环绕,雨越下越大,而我们的兴致却越来越高,窗外云雾迷茫,山色或浓或淡,宛如仙境,连儿子都不禁脱口而出:这真是“雾锁山头山锁雾”啊!
于是一边感叹书上的知识没有白学,一边忙着拍照且赞叹真是应景,再没有比这诗句更合适的了。许是有了我的“鼓励”,孩子马上又想起了“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的诗句,不过眼前的景象用这后半句倒也极贴切呢。
一路曲折,终于到达山下,没想到此时的雨下得更大了,简直寸步难行。只得坐在车里,和另一辆车里的朋友用微信聊了起来。不过老天真是眷顾,待我们办好相关手续,雨竟停了,湿润的空气,让雨中的历山更多了几分妩媚。
历山舜王坪,是华北最大的可观赏性亚高原草甸,面积达5400多亩。可难得是,这样绝佳的景区居然没有发现有多少游人,更没有太大的人工雕琢痕迹,更没有鳞次栉比的商户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一切是那么纯净自然。
随石阶缓缓而上,路边的小草摇曳着晶莹的雨露,毛绒绒的蒲公英点缀其间绵延向远方。登上舜王坪,绵绵高原草甸如厚厚地毯一般。极目远望,宽广的山顶既有草原般平坦开阔,也有起起伏伏的峰峦叠嶂,满目全是青翠碧绿。因为刚刚下过雨,没有灼热,甚至有几分冷冽。借了朋友的棉外套穿上,舒爽而温暖。踩在绵软的草地上,举起手中的相机,不需要构图,不需要思索,随处都是无法割舍的美,随处都是滋养浮躁心灵的清净牧场。
前些日子看朋友来此的照片,还是满目繁花,而此时,许是节令,许是下雨,大朵的花已凋零,只剩下草甸里随处可见的小野花,黄、红、兰、白、紫、粉、橙,太多的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太多的从未见过的野草,依然蓬蓬勃勃的生长着,在雨雾迷蒙中兀自对着你浅浅的笑。俯视大地草坪,叶子奇形怪状,粗细圆扁。尖钝各异,针细筷粗的青茎纷纷扎根于肥沃的褐色土壤中快意的汲取着丰富养分。时不时看见几株异草,宽肥的叶子如荷一般就地铺开,中间的数根花蕊傲然开放,是那么的肆意。不禁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想必所有的美景都会让人“坐久”与“归迟”吧!
就这样懒懒地走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身边开始弥漫着浓浓雾气,你可以看见它在身旁缓缓流淌,宛如没有重量的细沙,粒粒可数,却又如丝如缕,绵绵不绝。远山朦胧隐约,不经意间,南天门就在眼前,那是另一种景致,圆润拙朴的绵绵草甸到此戛然而止,只见崖前怪石嶙峋,呼呼的山风吹过,总感觉和脚下的石头一样棱角分明。遥望山下,云雾缭绕深不见底,路边的树木多了起来,渐渐汇成在山西很少见的葱茏森林,随着林中蜿蜒的石径前行,无论是拔地而起的御剑峰,还是神形兼备的千层饼;无论是成因难解的沽漯汤坡,还是壁立千仞的舜王天厨,都给人以突兀的强烈震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无法再用什么语言形容此时心境,恰似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述,峰顶草甸上“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山腰的风景瞬间转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此刻,你也许领略过高山的冷峻雄浑,感受过草原的细腻温柔,但无法想象到舜王坪能把山的阳刚和草原的阴柔就这样有致地结合起来。
下山,因为孩子所以选择一条最近的路,同样的青石台阶,石阶两边,形态各异的树干随处可见,如龙、人,似兽、禽,栩栩如生,种类繁多。其实,“舜耕之历山”到底在什么地方目前还尚无定论,据说全国各地有二十多处,都是言之凿凿地肯定舜耕种的就是他们家门口的那块地。山西省垣曲县的历山或许也患有为开发旅游而牵强附会历史故事的景区通病吧。但此时,有谁还会在意真正的舜耕之历山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生命的旅途,有许多的选择,对与错,是与非,或许在将来的回忆中都是一首插曲。就像这次,我们车行一百多公里,冒雨游历山,如果我们考虑太多天气因素,如果因为雨下得大而中途返回,我们都不会欣赏到这“晴方好”和“雨亦奇”的别样景色了。
观景,同时也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关于舜的故事,百度一下,知道了“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因而他居住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终由尧禅让而得天下。在景区门口的大牌坊上写着鲜红的四个楷书大字“德孝大成”,圣贤故地,留给我们思考的就更多了吧。
有友问,山上好吗?我不知该怎样回答,借用一古诗吧: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执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