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各大煤体最忙的家长要数虎妈和猫爸了。一本《虎妈战歌》、一本《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一个严母,一个慈父;两个人和两本书被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两者的共同点只有一个,就是孩子都考入哈佛,还是难免功利。
我没有看过这两本书,不敢妄加评论。但我曾经看到过《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这本书,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成了引领家长们的一个口号,为赢在起跑线上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们乐此不疲。而可爱的猫爸,则是能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由孩子自己决定人生方向,尊重孩子的选择,是一种较为宽松和平等的教育方式。至于虎妈,只是在媒体上看的多一些,从小为孩子做好了规划,“7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 “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其实我想,甭管猫爸或者虎妈,他们的教育方式应该都不是绝对的。猫爸的宽松并不是放任不管,经常和孩子沟通就是证明,他只是在潜移默化下疏导、引领女儿的成长。虎妈也在媒体上澄清说只是写书是时侧重严厉的管教,温情的方面过少提及而已,有的媒体记者并没有看完她的书就下结论。在二女儿露露叛逆的坚持下,她同意露露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
望着林林总总的成功家长的育儿经,我却不由地想起了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倡导因材施教。他的学生子路问:“听到了(鼓励的话)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鼓励的话)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了就该去做。”公西华问:“子路问听到了(鼓励的话)就该去做吗,你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了(鼓励的话)就该去做吗,你说听到了就该去做。我很困惑,冒昧的问一下。”孔子回答:“冉有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激励他勇进;子路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我想,每个教育成功的案例都应该是个例,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但绝对不能照搬,而是需要因材施教。
在家庭教育的路上,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借鉴,但我们需要分清我们要引导和帮助的是自己家的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孩子。若想找到最好的方法,自己的孩子才是一本最好的书,只有把这本书看清了,看懂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忘掉功利,一如既往地去读懂孩子吧!孩子,才是那本最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