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我的成长发展读《儿童发展》有感作

发布时间: 2019-07-01 10:35:44 作者: rapoo

我的成长发展

——读《儿童发展》有感

从假期开始就抱着《儿童发展》这本厚厚的大书辗转濮阳,开封,郑州,被大人笑话,说我装型,背这么厚一本书,你看吗?还好在医院陪护婆婆的时候,看了产前期的一些知识,感叹生个孩子真不容易,还调侃的对老妈说“老师,你生下我这个精英,真是辛苦您了”!(O(∩_∩)O哈哈~看了两页书,就冒充有了两把刷子,忍不住对正在孕育小宝宝的同学“指指点点”,教育人家做什么检查,以防生出来的孩子有唐氏综合症(我通俗的认为是脑障),被同学狂训了一顿,说我大过年的说些不吉利的话(哎,谁让咱这么实诚,不会说话呢),还吓唬人家说,如果有病了,还要往肚皮上打针隔着肚皮给小宝宝治病,气的同学哭笑不得,大呼让我老公带我回家!呵呵。

上班以后,把“认知的发展”和“家庭”这两章节,作为本月的读书考核内容。开始研读这部分内容,说实话,开始的时候真没看明白,觉得看过一遍再回头像是没看一样,觉得很困惑,这也许就是理论书籍研读的不够的缘故吧!直到看完前三小节后面的简要回顾以后,会有“问自己”这么一个栏目,下边的问题,都是一些很实际很现实的问题,让我们用理论解释现象。于是乎找到了读这本书的方法,接下来的这些日子,苦坏了我们家的老两口,整天“妈妈,你说我是从几岁开始会说话的啊?”、“妈妈,我是什么时候会从一数到一百的?”、“爸爸,我什么时候会爬?”、“我小时候会什么口技吗?”“爸,我这么幽默可爱,你是怎么培养的”……呵呵,既然读理论就是为了解读现象,没有孩子,就回顾自己这个成年人的“儿童发展”经历吧!理解结合实际,把艰涩难懂,变有趣好学,把理论转换为可实际操作的办法,学好我的“儿童发展”。

自认为自己是一个逻辑思维比较强,做事有规划不拘于细节,同时善辩的人。数学也一直是我学习阶段中成绩最好的学科。对法律、逻辑学感兴趣。根据这一特征,探究自己在儿童时期是怎么发展培养的。妈妈说我小时候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吐人,大概在三岁多的时候这个习惯尤其不好,还因为吐人,妈妈轻轻的打了一下我的嘴巴,可能因为小,皮肤比较嫩,嘴唇就被牙搁出血了,害的妈妈心疼了好久。妈妈说后来发现是我爸爸年轻的时候老是吸烟,吐痰,我就模仿他,学会的。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分析,我可能在皮亚杰所说的感觉运动阶段的18个月到2岁期间的心理表征时期,开始对父亲的动作有滞后性的模仿,记得书上说,一个孩子不断地模仿妈妈的弹舌,不久不经意间也能发出弹舍音。从感觉运动阶段后期对父亲的模仿,到前运算阶段角色扮演,开始由模仿变为行动,转换角色,模仿父亲的吐痰,变为吐人。妈妈说我大概在幼儿园小班的时候,就会从1数到100,数感很强,妈妈也发现我表现出很强的模仿和叠加能力,她小时候骑自行车带着我,我总是要求她用车轱辘压秋天的落叶,压上去以后听见咯吱一声,我就会很满意,她哄我上幼儿园,说是她骑车压树叶,我能查到一百个数,就可以不上幼儿园了。我那时傻啊,其实老妈明明骑车就是去幼儿园的方向,我还高高兴兴的坐上车,去上学。有一次,老妈很奇怪,我竟然从1数到了50多,后来再增加十的时候,我数错了数,又倒回来了。她就教我,从1到100是查十个1到10,你可以用小手记住大十,每数一个十就用小手记住,开始二十,三十……用妈妈这种办法,我很快从1数到了100,妈妈说我小时候,她对于我的数数很是自豪,看到我掰着手指头数数可爱的样子,她就很喜爱我,还老是让我在大人面前表演数数。用皮亚杰的理论分析,学龄前应该是儿童逻辑思维以及记忆力并重发展期间,在前运算阶段,孩子是具有一些逻辑性理解的,学会1到10以后,之所以不能查到一百,是因为儿童的记忆力还有局限性,当学会数数策略以后,儿童就会用自己具有的逻辑性,运用到其他数字记忆任务中。我就是先记忆1到10,然后运用那个时期具有的逻辑性,学会了1到100的过程。

老妈是一个很喜欢玩益智类游戏的人,现在我们家的电脑也总是被老师霸占,她喜欢的游戏永远是那种跳棋啊,连连看啊之类的没有视觉冲击力的游戏。可能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小时候,常常是妈妈陪我玩耍,我在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下跳棋,开始的时候我一点都不喜欢,因为她老是规定我先走哪个,再走哪个,我觉得很没意思。但是慢慢也学会了,直到现在我还很喜欢下跳棋。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记得是我印象中家人第一次住院,我姥姥病重住院,孩子总是很好奇,我就很喜欢去医院。而且医院也暖和,姥姥自己住一个病房,我妈也愿意把我放到医院,我是在姥姥的病房里,渡过四年级的寒假的。那个时候除了写作业,就是下跳棋,从一个人管一个颜色,到一个人管三个颜色,满棋盘都是跳棋子。从我老是输,到挑战全家无敌手,当时那个得意啊,呵呵。谁去看我姥姥,都要求谁给我下跳棋,我赢了,就要给我买东西。后来变成,一个人管三个颜色的时候,我就赢,一个人管一个颜色的时候,我并不一定赢。锻炼逻辑思维和前瞻性过头了,一个人一个颜色的时候,过程太短暂,大的规划和谋略施展不开,呵呵,直到现在也是这样。想想,小时候下跳棋还是对自己以后的成长和性格有很大影响的。有好处也有坏处,比如自己还算是一个比较有耐心得人,做事情会做全局的规划,但是也常常出现细节关注不够。这可能就是下三个颜色能赢,下一个颜色不能赢的原因?用皮亚杰的观点,我当时应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孩子思维更加和成人相似,运算推理更加具有逻辑性,对于管三种颜色的跳棋,我总是会进行布局,挪好几步,就是为了以后走更长的一步,而且会进行全局的规划,走这个字的时候就考虑以后来一个子儿,怎么安排。也是在这个阶段,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

现在自己也刚刚组织了自己的小家,有甜蜜也有困惑。刚成家的我们,在生活方式和个人习惯等方面,存在不少分歧,所以也是争吵不断。用妈妈的话是,我和老公现在是磨合期,出现矛盾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要相互理解。呵呵,一吵架,老公就爱说“我从小到大都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我家人都不会如何如何”。读了儿童发展中“家庭”这一章,没想到还能对调节夫妻关系有用,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也会分析他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和我们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慢慢也能理解他的行为,他的生活方式,我们也会用沟通和理解的方式,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我,尤其还是女孩子,所以从小就备受关注,爸妈对我的呵护和教育,很细致也很温馨。而老公还有一个姐姐,他的父亲是军人出身,他的家庭很严肃也很严格。我的父母是双职工,他的妈妈从他们小时候就不工作了,专职的家庭妇女。所以我们从小的家庭生活方式,总让我觉得我现在和他的生活很严谨,不够亲密,而且他对我的要求也不是我想发展的目标。比如他要求我挤牙膏必须从下往上挤,不能随意挤,等等,我就很受不了。我总觉得他是要求我只要像他母亲一样就可以了,总是在生活琐事上要求我。学习了家庭这一章,我也会分析我们的差异。书上说独生子女的缺陷就是不能体验兄弟姐妹之前的亲情等。我分析对我的影响是,自己过的比较独,霸道,要求别人必须满足我的要求,不懂得对别人谦让,而且对父母依赖性强。而他从小就比较独立,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他学习上的帮助几乎没有,而父亲军人出身的严厉,素就他独立果断的性格。而职业母亲和全职妈妈,对儿童的发展也有不同的影响,如果母亲是职业母亲,而且孩子是女孩的话,会影响女儿学习成绩较好,孩子的志向也较高。职业女性也更看重母亲的角色,更倾向于使用权威性的教养方式,确实母亲从小就喜欢关注我的作业,我的一切,所以造就我对她的依赖也比较大,而且我也确实比较要强,并不局限于当好一个家庭妇女的角色。而老公的父亲工作比较忙,并且本身是军人,也不善于情感的表达和交流,而我婆婆文化水平和从小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让我老公认为女人就应该承担家庭角色,所以他对我的要求也总是局限于家务。而我的志向又不局限于此,所以矛盾就会产生。而且他父亲的严厉和我从小比较温馨甜蜜的家庭不同,他也不善于情感的表达,所以我总觉得他很严厉。但是学过了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后,我们也相互理解了对方的成长经历,了解了对方在同一问题上不同看法和行为产生的原因,都报以理解的态度,解决问题,表示要相互融合,相互改变。呵呵,老公戏称,“这儿童发展用到我身上了”。毕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吗,还是可以好好沟通解决矛盾的。

《儿童发展》这本书,自己研读还是很有意思,并且很有用处的,由于时间关系,这一个月并没有把这一整本书读完。不过我还是很有兴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好好仔细的把这本书通读一下。下个月再安排读书考核的新书目的话,就会有两本书可以读了,就不是只吃肉不吃菜了,哈哈。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