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学生怎样预习
如果把整个学习语文的过程比作一首悦耳动听的交响曲,那么预习就像优美的前奏。学会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能让后面的学习过程更轻松,更自信。
对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来说,语文预习目标各不相同。五年级小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预习层次呢?以《将相和》一文举例说明。
(1) 三读课文,粗知大意。
首先要认真阅读课文,尽量出声地读,这样既能保持注意力,又能锻炼朗读能力。
初读课文时一定要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如本课中:蔺、颇、荆、缶、瑟等字都属于难读字,要对照字音认清读准。
再读课文时要勾画好词好句,达到语句通顺;如课文中的词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侮辱、削弱等;
三读课文时要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并标注不理解的词句。如:和氏璧、鼓瑟、击缶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换词法理解;借助资料理解等。
(2) 查找有关资料
在读文结束后,接下来,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书,查找相关资料。比如,故事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作者的生平或创作背景,不理解的词句等。
结合《将相和》一课,学生可以阅读课后的资料袋:课文的出处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文的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学生阅读了以上资料,对学习课文会有很大帮助。
(3)理清脉络,尝试自学
学生在获得了初步的认知后,可以尝试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每部分的小标题。如《将相和》一课,可以分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部分。
理清文章层次之后,原本较长的课文变短了,化整为零的感觉会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这时,学生要想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可以对照课后问题自学,积极展开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对赵国会有什么影响?将相不和对赵国又有什么影响?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学生可以借助教辅资料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把未解决的难点注明,做到听课时有的放矢。
预习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是学习的第一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相信学生通过预习会对未知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在不断的求索中碰撞出无数耀眼的智慧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