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名义
——小心语言的伤害
□文 心星儿
天空阴暗,雨声噪噪……
停电了,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发呆。
也许是天气的影响,也许是室内黑暗的侵袭,内心异常的沉闷。
偶尔,总有不想说话、不想做事、也不想被打扰,就想一个人发呆的时候,并且内心总有一种想发火的冲动……
于是,毫无目的地打开一篇文章来看。
“许多人被教育得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当他们感到憎恨时,被告知说那只是不喜欢而已;当他们感到害怕时,又被告诉说没什么好害怕的;当他们感到痛苦时,教育建议他们要微笑着勇敢面对。我们中的许多人被劝诫在不开心的时候要强作欢颜。”
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也许是符合了自己此时的情绪,也许是感觉作者写得很真实、很直白,读了几遍后,心里一下觉得舒服了很多,于是顺着往下看了起来。
原来,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看了几节,深深地被吸引了。
“发生小意外时,是传授孩子价值观念的好时机。八岁的黛安娜把她戒指上的诞生石弄丢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她的父亲看着她,平静而坚定地说:“在我们家,诞生石不是那么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是心情,任何人都可能弄丢诞生石,但是诞生石可以重新替换。你的感受才是我最关心的。你确实喜欢那个戒指。我希望你能找到合适诞生石。”
看到这里,内心突然被刺痛了一下,因为我意识到自己前几天晚上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那天晚上临睡的时候,我想起忘了拿手机,于是就让女儿把我刚送她的手表拿过来看时间,那是她很喜欢的一块表。
可是她却满脸委屈地走到我面前,小声说:“妈,你别生气,手表今天下午我去学校表演的时候丢了。”
现在想来丢表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当时自己却毫无思考地大声说:“什么!刚买的手表就丢了,你咋回事!自己的东西都保管不好!以后不要再用了!你都没去找吗!”一系列地责备直接扔给了满脸委屈的女儿。
“我找了,可是他们都说没见,表演时不让带我取下来放袋子里了,可是老师说那袋子不见了……”女儿说着眼泪就流了出来,自己心里也开始痛。
我在心里说服自己让自己平静,室内空气一下子变得紧张,儿子也赶紧拿着作业来故意让我检查签字,并小声对我说:“妈,姐又不是故意的。”
后来幸好自己及时收场,在一阵沉默过后女儿独自睡去。
现在想来,如果自己当时能像上面例子里做得那样,如果对女儿说:“没事,手表对我们来说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有健康快乐的你,你去表演一定很累,那块手表妈知道你也很珍惜,东西丢了可以再买,回头妈再送你一块就是了。”是啊,如果我这样说多好,其实后来后悔时也在想那块表真的不重要,干嘛和女儿发火……我发现自己也像很多父母一样正在“以爱的名义”无意中伤害着孩子。
就像(美)海姆G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说的那样“没有哪个父母一大早醒过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母亲或者父亲会说:‘今天,只要有机会,我要向我的孩子大叫大嚷、唠叨,要让他丢脸、出丑。’相反,每天早晨,许多父母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但是,尽管有好的意图,讨厌的战争还是会再次爆发。”这一切,都是我们没有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好的方法和对孩子的不理解与不信任。
“我们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会作出伤害孩子的反应。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是啊,面对孩子,我们常常一面表达着自己的爱,另一面却用自己的语言在“无情”地伤害着孩子,而我们甚至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其实我们错了。
这几天看着女儿为了参加学校及县里的活动不停地排练、演出,感觉孩子真的非常辛苦。尤其是看到今天这本书上作者写出的父母对待孩子时两种不同的方法的对比,真是让自己感到其实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不仅只需要责任与耐心,还需要知识、理解和真正的“爱”……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曾经感到伤心、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在这样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对我们成年人是这样,对孩子也是这样。要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去给予孩子慰藉,帮助他们康复。”
希望父母们都能把自己的责任心、爱心转化为理解与正确的方法,让我们的孩子不再被我们“爱的名义”而伤害。
叨叨:今天适逢‘六一’儿童节,除了对孩子们的祝福外,还有自己的歉意。宝贝们,是妈妈知识不够,耐心不够,理解也不够,所以有时会让你们委屈,会无意间伤害到你们。但妈妈心里一直是最爱你们的,你们每一个妈妈都是深深地爱。请你们原谅妈妈有时的无知,我会慢慢改正,希望我们一家人永远开心幸福地在一起。祝宝贝们节日快乐、永远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