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词的艺术从何来(三)
这两天的学习中,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观摩课《剪枝的学问》和张学伟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观摩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节课中都涉及到词语的理解,指点方法不一样,效果也不同,两相对比,我很有收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解词语是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而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更是语文教学中的关注点。不同年级段的目标要求又是不一样的——低年级段语文教学中能做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年级段语文教学中能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高年级段语文教学对于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我们来看一下两节课中关于词语理解的教学片断。
薛法根《剪枝的学问》——
1、提词默写(老师说三个句子,让孩子从中发现重复的词语并书写。)
伯伯家的桃子成熟了。
他还不太成熟。
我国的高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2、检查词语的书写,找出每个字的主笔,在自己写的原字上进行改动,使其更美观。
3、检查“成熟”一词的意思。
※伯伯家的桃子成熟了。
老师提示:请你根据对句子的理解说说词语的意思。
指名说。(桃子变红了,长大了,很好吃......)
※他还不太成熟。
指名说。(这个人年龄还小。老师评:你还不够成熟。 这个人还没有长大。 这个人还不是太懂事......)
※我国的高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指名说。(我国的高铁技术不全面。 我的高铁技术还不够发达......)
4、自己读词语。
【“成熟”作为这篇课文中很重要的一个词语,薛老师的教学很高效,字音、字义、字形三方面都很扎实。这段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下面——
★在检查预习的时候,老师就把这个词语放在三个不同的语境中提供给孩子,让孩子对“同词不同意”有了初步的印象。
★解释词语的时候,老师提醒孩子采用“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方法进行解词。三个句子的意思各不相同,但按照孩子的阅历,应该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当其语言不够准确的时候,老师及时给予点拨,让孩子的表达更为规范。
★一个词语三次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孩子在解词中会发现其意思也不同,这有利于孩子的比较辨析能力的培养。】
张学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出示两个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问题:这两个词语角度不同,从哪里看出?
指名说:一个是写的是花多,从“团、簇”看出来。
一个是颜色,从“紫、红”看出来
2、出示两个句子,运用联想填空
师:你会联想吗?不会联想就完蛋了!谁来联想,说一说?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是花团锦簇——看!( )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是姹紫嫣红——看!( )
【不可否认,这种运用描述性语言来理解词语的方式很值得借鉴,能锻炼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三得。在这一点上,于永正老师当年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对于“饱经风霜”一词的理解成功采用了这种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实地做到了读写结合。(案例附在后面)
本节课的这个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好的,但处理方式太急了。在老师说完“你会联想吗?不会联想就完蛋了!谁来联想,说一说?”这句话后,就是不停的提问。可想而知,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老师也没有到位的点评和引导的方向,孩子们最后甚至语无伦次,台下哗然一片。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第二位执教老师有几点做得不够好:
第一、老师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出示词语和句子之后,就是直接提问,让孩子自由表达。殊不知,自由表达的背后是要有深度的思考作为支撑的,没有了思考,所有的表达都只能是生拉硬扯。
第二、老师没有做任何铺垫。于永正老师让孩子描述饱经风霜的
脸,是在学完课文后,孩子已经对文中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孩子的脑海中已经有有了具体的形象,所以写得比较成功。但本课的这个环节设在了读课题之后,孩子还一点也没有接触课文,完全不知道文中写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是什么样子。这样一来,孩子脑子里没有具体影像,就很难写出来。
第三,老师没有给孩子方向和扶手。教学中,老师只是让同学说,究竟是运用修辞说,还是借用动词说?还是其他的?老师没有给孩子明确方向,更没有给孩子可以模仿的例子,在点评孩子的表达时,只是一味地讲“这不是我想要的”,孩子们都懵了。
这个解词片段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我思考之后,做了重新设计。】
再设计——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的花,可以从数量、色彩、形状等角度来说。
2、出示两个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读准词语
※问题:这两个词语角度不同,从哪里看出?
3、出示描写花的范例。
※这些花儿真多,有的两朵紧紧贴着小脸儿开,有的三五朵挤在一起凑热闹……
※这些花儿五彩缤纷,红的似火,粉的像霞……
4、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给彼此听,并比比谁句子更生动。
5、出示两个填空,指名说。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是花团锦簇——看!( )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是姹紫嫣红——看!( )
任何一种教学中,“导”都应该是最贴切的“教”。这种“导”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不是直登空中楼阁,而是搭把扶手拾级而上。让孩子有模可仿,有迹可循,他们的学习才能得到切实的进步。
在解词这个教学环节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供选择(解词方法附在后面)。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依据实际学情而教,如何无痕地指导学生,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切实考虑的小课题。
附: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永正老师故意把饱经风霜这个词语漏掉了,他这样安排:“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
不到五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一个学生这样写:“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睛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这位学生写得好,读得也好,听课的老师不禁为他缓慢低沉的朗读动容。
附:
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理解词语有哪些方法呢?
一、借助表演、朗读来理解词语。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稻秧脱险记》,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如“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这些词对于表现文章中的角色非常形象生动,理解了这些词语便理解了文章中“杂草”的无理、霸道,同时对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都具有“基础和前奏”的作用。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演一演,当然演一演的时候需要教师的指导或者先是师生合作。从表演时,说话的语气、面部的表情、动作等方面来表现对于词语的理解。在表演的同时,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不知不觉中也积累了词语。更甚的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孩子在新奇、快乐、体验中学习了语文。
二、借助图示、讲解来理解词语。
对于有些事物,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无法从生活所见中提取,甚至在信息媒体中也不常见。最便捷的便是教师备课前做好准备。比如同样是《小稻秧脱险记》中的“喷雾器大夫”,对于农村的孩子,喷雾器的感官认知也许有了储备,而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没有见过,因此教师在学习中就可以将课前准备的图片直接用多媒体出示并讲解喷雾器的作用,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生回到文中更好地理解文中情节和内容。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孙中山破陋习》中,对于“缠足”的了解,如何让学生明白在封建社会这种千年的习俗形成的做法,教师就可以将缠足后的小脚多媒体出示,并讲述是用三、四米长的布条反复多层地将五个脚趾头裹向脚底,痛疼无比,一段时间后脚还会红肿发炎、溃烂。这样学生就很快明了缠足是如何的痛苦,缠足后的一双脚是什么样,从而明白缠足是怎样的一种迫害妇女的“陋习”。不仅明白了“缠足”一词,更是为理解下文打下了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词语就可以诱发孩子生活体验来理解词语,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内涵。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一文中,“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吧?’”对于什么是“急促”和“喘着气”两个词语,虽然不是本课重点理解的词语,但是大概意思理解后是读懂文章,读好小鹰说话的关键点。于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感受,“孩子们,你们一口气爬山六楼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如果让你说话你是怎么说的?”这时候,对于“急促地喘着气说”,孩子立刻顿悟,继而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四、查字典、词典来理解词语。
习惯于字典、词典的运用,来帮助阅读理解是一个人一辈子受益的事情。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语文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重要一项。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词语理解,只需要把这个词中关键一个字的意思弄明白,整个词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比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一文中,青蛙吸了口凉气说:“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理解“善跑”一词,教师就提供了两项选择给孩子“1、善良,品质好;2、擅长于,能做好”孩子很快就分辨出“善跑”这个词中的善是“擅长,做得很好的意思”?“善跑”就是跑得很快的意思了。也许看起来二年级这样的来选择辨别有点早了,但是教师给予了孩子们善于使用工具书,明白了有的词语把个别字的意思查清楚,就能理解整个词的意思了。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和渗透吗?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阅读中,很多时候都是利用此方法来理解推测词语的意思。当然这种能力仍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指导学生理解,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文最后一段词语“异兽珍禽”,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上文说说异兽珍禽的意思,金丝猴、羚羊、大熊猫都是我国甚至是世界上奇异而稀少的动物,从而准确理解“异兽珍禽”的意思。如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推测词语的意思,需要在不断地,日复一日,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形成,更需要在精读文章时,教师适时的点拨。比如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时,对于第一自然段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意思的理解,就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因为第二自然段至后,有的段落就描写了李时珍和弟子夜晚来临是何如寻找住宿?是如何喝水、吃干娘的,这个词绝对不是字面上的“饿了吃饭,渴了喝水”,而是“饥饿时随便的、就地取材的、凑合着寻找食物或用自带的一些干粮充饥的”。
教师永远只是引路的人,当我们在课文学习中提供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后,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引导孩子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词语。也只有当孩子们在阅读时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内化成自己的阅读能力,那么语文老师便是功德无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