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中的韵律
——学习古体诗心得体会(一)
在诗词圈儿经过嘻嘻哈哈一段时间,圈子里每天会普及一些诗词方面的知识,我们也就跟着学习。刚开始看到平仄就头晕,总想绕道走。当读到那些能吟能唱的古诗时,又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折服,我就动了学习古诗的心思,一脚踏进来,才知道古诗并不只是用词准确,语言凝炼,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么简单。
就像现代人学习歌曲,一首歌曲出来,不识谱的人总是一遍一遍地模仿跟唱,识谱的人则会拿着谱子哼唱它的旋律,结果就不一样了,识谱的人抓住了歌曲的神韵,而模仿的人则只是做到了表象的相似。
学习古诗也一样,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有它的经典所在,要么是语言,要么是韵律,要么是意境,或者具备更多的因素。学习古诗词要了解它的格律基础:押韵、平仄、节奏、对仗、古体和近体诗的格式以及禁忌。
简单来说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并非某种特定的形式。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当近体诗的格律形成以后,很多诗人还会沿袭传统,写作其它形式的诗,于是就把不同于近体诗的其它形式的诗统称为古体诗。
相比近体诗,古体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长篇大论自由叙事和抒情,只要注意偶数句押韵即可。叙事诗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转韵,可以每句押韵,也可以几句押韵。正因为古体诗的自由,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也很受诗人们的青睐。
虽然古体诗要求看上去似乎不太严格,但在格律上还是有它的特点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体诗篇幅不受限制,既可以是五言四句的古绝句(比如:《春晓》等),也可以有句式长短不一,句数不受限制的歌行体(比如《蜀道难》等)。
二、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如《春晓》就押仄声韵。
三、古体诗不需要一韵到底,诗中可以换韵。特别是歌行体的古诗,中间换韵更是平常。如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的韵脚字分别为“折”、“雪”(入声)、“来”、“开”(平声);“幕”、“薄”、“着”(入声);“冰”、“ 凝”(平声);“客”、“笛” (入声);“门”、“翻”(平声);“去”、“路”、“处”(去声)。共换韵七次,既有平声韵,也有仄声韵;既有两句换韵,也有四句换韵。
古体诗受近体诗影响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平仄规律,律句平仄交错、朗朗上口,诗人在古体诗中也有大量的应用。
近体诗形成后的古体诗是诗人在熟悉诗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诗人对句子的音律节奏有着精准的把握,所以能超越格律写出音韵和谐的优秀作品。
我们在学习写作古体诗时为能因为可以不受格律限制,随意下笔,将自己不合格的作品统归到古体诗的行列。尽管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作品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我们写作时,首先要以意为先,把意境带进来,并不是单单地凑字而已。要尽量避免用现代词语,更不要为了格律的需要进行凑字,这也叫语感吧。多读古诗,品味作者的用字、用词技巧,不创新,即便临摹也要有些相像才是嘛。
学习古诗,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最重要的是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老师,这也算是繁忙工作的减压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