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玲身后那个扭扭捏捏、紧紧拉着妈妈衣襟、个头挺高的小姑娘,我小心地低头询问:“是你去城里上学吗?”小姑娘瞪着一双大眼睛,胆怯地望着我,金口却难开。于是我越发凑近她身边,语气尽量放得柔和再柔和,问她今年几岁了?上几年级?想不想去城里上学?一系列的问题全由她妈妈代劳了。没想到,一个上五年级的学生,竟然如此内向拘谨,难开尊口。
不由得让我想起那年下乡做课的情境。那次去的是沿黄滩区的一所学校。一路上,教研室的领导再三提醒:“你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黄河滩区的孩子一般不爱和陌生人讲话。”我心想:送课下乡,又不是一次两次了,农村的学生也不是没有见识过,这有何难?
直到真的登上了三尺讲台,才知道面前是困难如山。清楚的记得那次执教的课题是《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准备这样的课型,目的就是针对农村孩子的不善表达,引导他们把零碎的百分数知识以点形成线,以线形成面,以面形成体,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百分数知识结构。尽管在课前我设计猜谜语、做游戏等环节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谁知课堂上的一问三不吭,真是让我使尽浑身解数。孩子们看到诺大的礼堂里坐满了四邻八乡的听课老师,甚至连过道里都坐满了人,何曾见过这种阵势,一个个如临大敌,呆若木鸡,不敢抬头看讲台前的我,更不敢转头看后面的听课老师。
沉闷的课堂氛围让我大费脑筋,鼓励加表扬再加精神奖赏,一点点引导,一步步启迪,一句句激励,总算有一男孩畏畏缩缩地举起手来。我一看,大喜所望,大加赞赏,热烈鼓掌。可谁知他一句话让我大跌眼镜:“老师,我,我不敢说。”半吐不洋的普通话,尽管听起来那么刺耳,尽管声音小得像蚊子,我还是鼓励赞赏。终于小男孩吞吞吐吐地说话了:“老师,我会,我只说给你一人听。”
见此情景,我只好站立在他身旁,信任的目光充满期待。听完他哼哼唧唧的发言,我双手竖起大拇指:“你说得多棒呀!分析得这么清楚,方法又正确。只是好可惜,这么精彩的发言只让我一人听到了,如果我来复述你的话,就不是现场直播而变成转播了,或许还是盗版呢。”一句话,逗笑了那个拘谨的小男孩,也逗乐了全班的学生。笑声响起来,气氛融洽了,关系和谐了。后半节课,在我的再三鼓励下,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有了课堂上的亲密接触,师生互动,课下,孩子们脏兮兮的小手拉着我的胳膊拽着我的手,一个劲地说:“老师,还给我们上课吧。”急得校长直往外哄学生,而课任老师则直向我道歉:“真对不起,孩子没见过大世面。”
面对天真纯洁的孩子,我该说什么?又能说什么呢?心好痛.......
一路颠簸,回到学校,正好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任婷来学校看我,一见面就抱着我不撒手:“老师,我都等您半天了,别的老师说您下乡了,我只好一直等呀等。”我奇怪:“没上学吗?怎么跑这儿来了?”小任婷一脸的兴奋:“人家考试用考场,我们放假两天。您看,我把您班的试卷都批改了一大半。”我低头一看,可不是,厚厚一摞卷子,快让任婷批改完了。于是,我俩分工合作,默契配合,改卷、总分,不大一会儿,60多份试卷已大功告成。
等到下课时,任婷自告奋勇:“老师,您休息。告诉我教室在哪儿,我去发试卷。”看她连颠带跑地走向教室,我真是感觉欣慰快乐。几分钟后,她喜滋滋地回来:“老师,我把晚上作业替您布置好了。”然后把作业一项项向我回报,那满脸认真、煞有介事的样子,活脱脱一个老师的剪影。
一天之间,从农村到城市,我见识了农村孩子的拘谨内敛,经历了城市孩子的勇敢果断,两个极端,天壤之别。不由我百感交集,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