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听课随笔amp;《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

发布时间: 2019-12-06 10:34:54 作者: rapoo

听课随笔&《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听课时间: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第1节

授课教师:丁红艳

授课地点:一年级(5)班教室

学 科:小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

课 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每周听一节课是本学期给自己规定的目标,本周听的是丁红艳老师执教的《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一课。

听课随笔&《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作文 听课随笔&《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作文

丁老师是一位很优秀的年轻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平和,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过程张弛有度。下课后与丁老师一起分析、讨论了这节课,也分享了我听课时的思考以及我对这节课的设计。现将丁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的听课思考、听课收获、需要商榷的小建议以及我的不同设计整理如下:

第一环节:课前复习

丁老师的教学过程:

比一比

4+6 9+6 72+20

8+5 2+36 56+3

很明显,这一环节是课前复习学过的加法口算,丁老师指名回答了每道口算。

我的思考:

课前设计口算题的目的是什么?复习(相关的和上节课学习的口算题)?为这节课铺垫?计算方法上的类比或对比?课前口算题的设计是不是需要更有针对性?

我的建议:

1.将口算题板书在黑板的副板或利用幻丁片是不是更好?毕竟这是课前的复习题,板书在主板上不太合理,板书内容要有主次之分。也不至于学生回答后随即把这些口算题擦掉。

2.口算题的要求为何设计成“比一比”?再此环节没有体现出来。是不是需要斟酌?

3.是不是找一道与本节课衔接紧密的一题,让学生说一说算理更好?比如56+3。

我的设计:

在副板(靠黑板右侧)写一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口算题,并且这些口算题不能有相同的几十几。如:

66+3 25+4 41+6 54+3 93+5 87+2

先找一名学生回答第一个口算题,并追问两个问题: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3”不能与十位上的“6”相加?然后学生齐答剩下的口算题。

我的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算理,为本节课学习做下铺垫,与这节课的“进位”口算上相比较,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口算与“进位”口算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

丁老师的教学过程:利用幻灯片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并找出数学信息,根据信息,学生提出了两个数学问题:

一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二班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师:第一个问题,谁能列个算式?

生:27+6

师: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生:6+27

师:怎么计算27+6呢?

接着丁老师采用了学生说,师演示的教学方法,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让学生更直观、更具体的感受个位满10,向十位进一的过程,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的算理。

师:回顾我们刚才摆小棒、拨计数器的过程,在计算27+6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学生说,全班学生齐说。

最后解决问题:27+6=33(个) 根据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得出6+27=33(个)

用同样的方法,丁老师解决了第二个问题22+8=30(个)

我的收获:

丁老师本环节处理的很精细,尤其是丁老师的追问:回顾我们刚才摆小棒、拨计数器的过程,在计算27+6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从直观演示提炼出抽象算理,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过程很自然的在学生的头脑中内化、提升。

我的思考:

让学生在学习个位相加“正好满10”的基础上再学习“满10后还多几”,是不是更好?

教材中提供问题的顺序和丁老师的一样,先是学习了27+6的口方法,再学习来22+8的口算方法。虽然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但也稍有不同,22+8的两个个位相加正好满10,而27+6的两个个位相加满10后还多3。两个问题能否调换一下?

第三环节:总结方法

在此环节,丁老师让学生观察板书的两道加法算式,说一说如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总结出先算个位加个位,再将得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此处的描述是错误的。)

我的建议:

1.当学生语言描述不规范或出现错误时,教师一定要加以纠正,比如学生总结方法的语言描述,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规范:先算个位加个位,再将得数与(两位数中的)几十相加。

2. 在更多的例子的基础上总结方法是不是更好?

我的设计:

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知道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的方法,现在老师考考你们。在黑板上板书一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口算题,板书的位置在课前复习口算题的左侧,这样容易形成对比,并且这些口算题不能有相同的几十几。如:

听课随笔&《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作文

先让学生口算,并说出口算方法,完成后与“不进位”口算进行比较,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我的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掌握口算的方法。然后,通过“进位”与“不进位”对比,找出口算技巧,提高口算速度。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自主练习第1题:口算

丁老师充分利用,先让学生自主完成,让后指明回答。

2.想一想

32+2=( )十几 36+6=( )十几

(这种书写形式是错误的)

这两道题是丁老师最后在黑板上写下的,与我在第三环节分享的设计意图应该是相同的。

我的建议:

1.让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多样化是不是更好?除了指名回答,还可以男生齐答、女生齐答、同桌互评等等。

2.想一想的两道题可以这样写:

让学生填一填,然后说一说。

3.可能是时间关系,丁老师没来得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无论是公开教学还是常态课,最好有个小结,

总之,听丁老师的这节课,课下又与丁老师进行了细致的交流,让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对这节课有了更深的认识,还有了自己的思考。重要的是,这里的建议并非针对这节课,更不是针对丁老师,而是对我自己课堂的审视。在这里感谢丁老师带给我的收获和思考。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