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要想真正地让这一过程互动起来,必须让学生做好课堂前的充分准备——预习。于是从进入十月份以来,我就开始给一年级的学生布置预习作业。
今天早晨,我走进教室,跳上讲台,开始了准备好的演讲:“我们学习识字一的第四课《操场上》。”“老师,这一课我会背了。”一生把小手举了起来,让她背诵一字不错。“还没学就会背了,学习真主动。表扬你。”“老师我也会背了。”又有人举起手来。本来设计好的讲课思路是先让学生谈谈下课后小朋友在操场上会做什么,然后再读词语、儿歌。现在不改变预定的教学思路,无疑会降低他们对语文课堂的兴趣。
预习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学定教”。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更大。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交流预习成果,反映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把握教学起点。于是改变了原先的预设:“下面请小朋友汇报你预习的收获吧。”有的说会读第一句话,第二句话不会读,请教大家;有的说会读课文了,并且给大家读了读。在他们汇报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很快地都能准确读熟课文,这一环节比预设节省了将近10分钟。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于是节余的那段时间我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文,看看谁能发现的问题多。
生:本课的词语和插图上的画对应着:插图上有学生跑步,下面的词语中也有跑步;插图上有小朋友拍皮球,词语中就有拍皮球这个词------
师:伟大的发现,编辑叔叔阿姨设计的插图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下面这些词语表达的就是这些运动的意思。
生:我发现词语中的三个词在儿歌中有,三个词没有,为什么不都写上呢?
师:学习就是这样要敢于动脑筋,提出自己的疑问。你想想小朋友们在操场上除了跳高拔河拍皮球,还会做哪些运动呢?
生:可能有打球、跑步、踢足球的同学。
生:可能有跳绳的。
生:可能有踢毽子的、跳操、跳舞的。
------
师:由三个词想想起来这么多的运动,真了不起。因为你们能从这项运动想到许多的运动,所以儿歌就只写了三项运动。
生:我发现一课的词语和儿歌写的都是操场上小朋友做的运动。
师:你太会动脑筋了,能把儿歌、词语和这一课的课题连起来。我们学习就要这样,前后连起来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
------
这一节课很出乎我的意料,我备课时备到的内容学生说了,我没备到的地方学生也说到了,这都归功于预习。组织学生预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此时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自由地探索新内容,学生能边看书边思考。二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从功能上看,预习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分析,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会使自学能力明显增强,使学习主动、高效。三是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后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学生可根据预习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很显然,课前预习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教师的话也随之减少了很多,从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