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代讲,以情感人,以情悟文
通过对新课标的反复学习和亲身实践,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做到以读代讲,以情感人,以情悟文。
如对语文课的处理,原来基于传统的评价体系和办法,老师们总喜欢对课文作没完没了的分析讲解,大到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划分,小至每层层意、字词解释、标点符号,老师分析得头头是道,而孩子们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有的是老师的信息发布,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的只是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没有师生的相互交流,更谈不上学生的情感参与,而没有情感的知识是冷漠的。这样,你教的知识越多,学生越冷漠,冷漠又是教育的最大天敌。这正如窦桂梅老师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一篇好的文章就好比美丽的才女林黛玉,整体看怎么都是美的,可你把她肢解开,这是林黛玉的肝,这是林黛玉的肺,这是林黛玉的胃……无论再好的文章,再美的人,经你这么一折腾,一分解,你还会觉得她美吗?这时,人们再也感受不到作品的美了,因为它已不是原汁原味的了。怎么办?很多老师开始了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体会。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有多少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能就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原来我们总是把答案界定为唯一,并以此为标准答案。事实证明,这是不科学的,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因此,我们现在必须打破限制学生思维的枷锁,破除答案只能有一个的迷信,允许答案的多元化,允许学生的个性凸现,创造性才能的发挥。读《小猴子下山》,为什么只限定中心只能是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学生如果说小猴子喜欢追求更美好的事物又有何不妥?这正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因此,我们在授课时,一定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而不能把他们当成知识的容器,要把每一堂课都当成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以读代讲,以情感人,以情悟文,而不能把本来鲜活的语言文字课上成生理解剖课,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而不让语文课流于形式。
现在,我们不妨来琢磨一下“感悟”的“悟”字。从左看,它是思考的我,从右看,它是我的思考。也就是说,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又有何理由不摒弃陈旧的传授之道,而采取新的方法,以激励学生探索、尝试、发现知识,找出规律呢?
生活的路有多宽,语文活动的天地就有多广。这也就是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因此,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当少讲甚至不讲,而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反复颂读课文,感悟文本,进而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谈出自己特有的体会,使孩子们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