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1分钟
可能大家上课时也遇见过类似的场景: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举手的学生十分踊跃,可当真正提问某一学生时,该生常常结结巴巴不知所云或者说:“我忘了。”或者干脆一语不发。是什么原因呢?难道学生举手是在装腔作势?
星期三讲到《称象》一课,课文已接近尾声,我进行了拓展,“曹冲很聪明办法也很好,那么,还有别的办法称大象吗?”同学们三人小组讨论交流后,都跃跃欲试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把装沙子的袋子搬到船上”“把铁块装到船上”……我正惊喜于孩子的思维之锁被打开时,又一个高高举起的小手映入眼帘。我当即指名叫起了他,他“霍”地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嘴巴似乎在咽了一口唾沫后,脸上露出了紧张与着急。我便试探地说:“别着急,老师等你1分钟,再仔细考虑一下!”滴答,滴答……教室里特别安静。不10秒,该生就大声地说出了答案,我带头鼓起掌来。
我想说,假如你的课堂出现这种情况,作为老师决不能急急地挥一挥手,说句:“先请坐,其他同学说说看!”应该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们,说句:“别紧张,老师和同学等你1分钟。”虽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在期待的目光中准确响亮地说出答案,但至少不会一言不发。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会在紧张时出现一个暂时性遗忘,或是所谓的“一语顿塞”,脑中一片空白。如果此时听众耐不住性子,抱着拒绝继续听下去的态度,那无疑是给说话者一盆冷水,说话者在惋惜之时也会痛恨自己的怯场。如果此时听众用充分信任和期待地眼光鼓励一下说话者,很可能会使说话者缓解一下内心的紧张,帮助其重新组织语言,理清思路,重塑说话的信心。
1分钟,在40分钟的课堂上的四十分之一,可能微不足道,但如果这1分钟能帮助一个人重塑一份自信,这1分钟岂不十分珍贵。等待1分钟,我们看到的将是一张自信的脸!请为学生等待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