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真情——读《父亲的爱》有感
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受伤”、“生日”、“拍照”、“学车”、“电话”等,应该说都是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生活琐事。于细微处,从人物的不同侧面,多管齐下,就一项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揭示出一般人暂时不易觉察到的共同规律。本文作者再三强调的是什么呢?是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
《父亲的爱》通过种种事实,表现父亲对“我”的爱。本文写的既是父亲也是父亲的爱。父亲不善表达,但他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表面上,他不苟言笑,而他把对儿子的爱默默地体现在行动上,这种爱是无私、神圣和伟大的。
本文写了太多的(事例),它之间好像没直接(联系),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把一系列生活琐事(组合)在一起的,没有采用一般人对父爱的(正面)歌颂的写法,而是运用了(描述)的表达方式,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笔调来写(父爱)。
乍一读来,好像平淡乏味,没有特色。但相当朴实的文字之中却蕴含了真情。作者一开始就说“父亲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结尾又说“父亲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是统率全文所有事例的。说明细微之处最能展现人物的风貌,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心。文章最后一段:“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是最重要的一段,细心品味,发人深省。
1. 概括说明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1)令我把偷的糖果送回去,并拆箱卸货作为赔偿:(2)送我去医院和医院的人发生争执,表达了父亲急切不满的心情;(3)生日会忙于做家务;(4)替别人照相,自己不照;(5)他只是微笑,激励我自己去骑车;(6)不给我写信;(7)我打电话,他叫妈妈来接;(8)我结婚时只是大声撸鼻子。
2. 通过文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父爱具有怎样的特点?
父亲的爱具有深沉、理智、充满希望的特点。
3. 把“父亲不懂得怎样表达爱”和“父亲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两句中的“表达”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去掉“表达”就成了“父亲不懂得怎样爱”和 “父亲完全不知道怎样爱”,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不符。
4. 本来是写“父亲的爱”,而文中为什么写那么多母爱的表现?
父亲性格严厉深沉理智,母亲性格温柔善良,疼爱我。
以母爱的表现作为对比,更能鲜明地表现父爱的特点。
5. 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作者用疑问的方式写父亲对儿子的爱,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意在告诉读者,父亲用种种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父爱。
细节不一定都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动情的瞬间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这既是一个事例,也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他想表达对儿子的关心与爱,却不习惯直白的表达,正好反映出父亲之爱是含蓄而又深沉的。
我明白了:父亲写信给儿子,表面上是在说他的草坪,其实是在想念儿子,留恋那些儿子在家踢足球、在自己身边的日子。作者用简炼的语言写出了生活中看似平凡却感人至深的细节。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也注意到了本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在写父爱的同时,也写了母爱,作者述事,看似处处在与母爱作正反对比,实际上在说明父爱往往是另一种表达形式——寓爱抚于严格,是对母爱的补充。
诚然,加上一些人物肖像描写会更好些,形神并举,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有进行肖像描写的必要。本文的主题是“父爱”而不是单纯的“我的父亲”,人有千面,但爱是共同的,爱的方式是有普遍意义的。结尾一句,作者以猜测的口吻写父爱,正好揭示了一般人对严父之爱暂时不易觉察到的共同规律。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相对于主题而言,父亲的外貌是可有可无的,要真正写出人物个性,应该灵活运用老师讲解过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