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作文

发布时间: 2020-08-01 10:38:51 作者: rapoo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画家与牧童》教学反思

连续听了七节课,许是我入伍小学语文听得最多的课了吧。而自己排在了下午最后一节,依然是提前四十分抽课,三十分钟的上课时间,十分钟的答辩。

对于本次赛课,我并没有多大的心理压力,毕竟,自己也许才刚刚扣开小学语文的大门,所以更多的,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的。一节节听课,慢慢摸索、积累、学习并消化着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法:扎实有效的识字教学,条理清晰的授课思路,让学生学会提问的上课形式,都让我一次次的感叹沁园老师的素质之高,真的,我需要学习的实在是太多了!

我抽到的是二年级第六单元的21课《画家与牧童》。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还是很科学而合理的,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单元主题。所以,我先看了一下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那么本课的主题也就很明确了,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让孩子们做一个品质优秀的好少年。那么,如何完成这一目标呢?

我所设计的教学重点: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抓关键词句训练为“纬”,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表情、动作、语言,感悟课文,理解人物品质。

上课流程大致如下:

师生问好!

一、故事引入: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呀,可是唐朝非常有名的画家,叫戴嵩。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今天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这是画家和一个小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范读课文(评课时有老师认为上课不需要范读课文,作为问题保留)

三、学生自读

要求:1、标出每一个自然段的序号

2、圈画出课后:“我会认”中的字音

(我希冀通过之后的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识字。可是跟之前几位老师的课比起来,字词教学显得不够重视,缺少方法的指导,如: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用熟字识生字等方法。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再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课文,即要用“教材教”,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

四、抓住关键词朗读

师:戴嵩是个怎样的画家?生答:著名

引导朗读,怪不得:他的画出来,有许多人观赏。

怪不得:看画的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卖。(冒号后为课文原句,一遍遍的指导学生朗读)

师:有一次朋友请戴嵩画画,他就画了一幅《斗牛图》,这下引来了不少人的围观。听,一位商人称赞道:——————

教书先生赞扬道:——————

然后指导学生读文中句子,齐读,指名读,竖起大拇指带动作读。(但是我在指导朗读时层次不够,比如我可以这样说:请大家带着赞赏的语气读;带着惊叹的语气再读等,可以读出层次,也就在朗读中深入理解了文本)

师:过路人,商人,教书先生,那么多人都在纷纷称赞着戴嵩的画,可是就在这一片赞扬声中,我听到了一个不同的声音?他是谁?

生答:牧童

指导读牧童说得话。学生刘读,指名读。尤其是“画错啦,画错啦!”,声音“像炸雷一样”,指导学生读出感觉。

师:一个受人尊敬,堂堂的大画家,公然被一个小牧童指出错误,他生气了吗?他恼怒了吗?他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通过“和蔼”“惭愧”“连连拱手”这些表情和动作的词语,再次朗读五、六自然段中戴嵩的语言。(薛校长在听课后指出,抓住关键词的时候,“指教”这个词多好啊,一个大画家,边拱手边说多谢指教,其虚心可见一般!而自己备课时竟没有想到这个词,惭愧)

五、感知人物形象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得出画家“虚心”,牧童“勇敢”,教师相机板书,并作德育渗透,对孩子提出希望。(评课时,薛校长语重心长的提出,我对本节课的文章内涵挖掘得不到位,仅仅停留在画家虚心,牧童勇敢这一层面上,实在太浅。应再深入一层,任何人即使如画家般著名,他也可能会犯错,而小牧童却是在认真观察生活,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且敢于挑战权威,如果理解到这一层就更好)

三十分钟的上课时间转瞬即逝,带给自己的思索却真的很多。答辩问题就是:“你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教”?结合自己的课堂谈谈看法!”这个问题直指我教学中的“软胁”,总之,低年级课文的重难点及目标,我总感觉自己把握得不是很到位,平时听课也不多,的确需要在“教法”上多下工夫,要让孩子每一节课都学有所获。

虽然是一天中的最后一节课,但很是感谢薛校长从头至尾听了这节课,更感谢评委老师们中肯的批评与指正。任何时候,任何一节课,我们一定要思考通过这节课我们教会了孩子什么,如果不是这一课换作其他课,孩子们是否还是会去自主学习!而反思自己的课堂,更多的依然是“牵”着学生鼻子走,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的环节却没有,也就是说自己仅仅是在“教教材”,再一次回想薛校长提出的“五给五让”:“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去展示;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去争论;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去评价;给学生一个支架,让他们去攀登!”,也许,真正如此了,才能跳出“教教材”圈子,从而实现“用教材教”的理想境界!

学习,真的永无止境!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