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走进孩子的心灵做最好的家长和老师作

发布时间: 2020-08-08 10:37:51 作者: rapoo

走进孩子的心灵,做最好的家长和老师

我猜想,世上有成千上万的男生都有过当户主的傻念头

——摘自贾里日记

孩子,特别是男生,都有希望自己参与到家庭大事的决定中来的想法。记得小时候,如果我们家准备买什么东西,如果妈妈问我“你觉得买不买呢?买哪个呢?”,我就会觉得这个家里的东西也有我的份子,而且会加倍爱惜我决定买的东西,虽然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父母那里。后来长大了,一个人到外面求学、生活。才发现在妈妈问我要不要买的背后,我其实学到了很多,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也学会了取舍。

后来才发现,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孩子主要是从别人的眼睛中来看待自己的。比如当家长说:你这件事情想得很全之类的话语时,孩子会真的觉得自己的思维很全面很细致。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孩子会越来越细心。这样的良性循环过程表现形式的多样的,比如在学习中、生活中只要善于引导,孩子很容易踏入这样的良性圈子中。不过有一点是必须要做的,那就是需要有敏感的心灵,能了解孩子当时最需要、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

那么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阅读和生活中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在《男生贾里》这本书中,贾里的妈妈通过让贾里做家里的“管家”,而让孩子在动手中了解到很多内容。

谈到要让孩子亲自动手,就有一个前提——了解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这就不得不提到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也要做孩子的老师。朋友重在倾听,老师重在引导。在这两重身份中,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统一呢?我们来看一下日本的儿童文学名著《鼹鼠原野的伙伴们》中的几个小故事吧:

在《鼹鼠原野的伙伴们》这本书中,开篇就是名为《校长先生不可怕》中提到:孩子一直觉得校长先生很严厉。孩子们为了在一个展览会上交上比较好的作品,在试验后,竟然想到用吸尘器去抓虫子,作为展览品。看到这样的“创举”,校长是怎么做的呢?他首先表扬了他们,说他们有想法,然后就是带上夫人带着吸尘器,邀请小伙伴们一起去鼹鼠原野捉虫子,这时候,孩子们一致认为校长一点都不可怕,反而很有点可爱。从孩子的前后想法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校长的做法起了很好的作用。这算不上也提示我们在孩子有一些奇怪想法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孩子,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觉得你是同意他的。时间长了,孩子和老师的信任感就建立起来了。大人作为朋友的角色也就很好地被孩子接受了。

那么作为引导者,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在《鼹鼠原野的伙伴们》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孩子明良讨厌家里一层不变的饭菜,决定离家出走。当老师知道这个事情后,并没有呵斥孩子,而是写了一封信,放到明良要去的地方,写到:被丢到岛上的海盗,最终饿死了。当明良渐渐饿起来,他也开始意识到家里的温暖。最终回家了。在这个故事中,老师很完美地完成了引导者的任务。

看过上面两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在我们为孩子的调皮、任性等头疼不已的时候,不妨试着换个角度,蹲下身子先和孩子做朋友,然后有选择地选择引导孩子的方法。相信孩子,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自由,相信,我们的孩子会给我们很多惊喜!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