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点点集&2013.05.09教后记:错误也很

发布时间: 2020-08-30 10:35:44 作者: rapoo

2013年5月9日(星期四) 多云

错误,也很精彩

从昨天开始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之前就把孩子们可能出现的情况想了又想,可还是没有考虑周全,学生的错误还是在所难免。虽然明白出错是孩子的权利,但口算中各式各样的错题还是让我啼笑皆非、难以平静。于是,我开始了和孩子们的交流,我想知道这错误来自于一种什么样的思维。一番彻谈,让我豁然,忽然觉得:错误,也很精彩!

片段一:

420÷70=60

在口算时有些孩子出现这样的错误。我想可能是学生对算理理解不清,就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我是这样想的,42除以7得6,再在后面添上一个0,就是60 。”错误孩子的想法基本一致。

“为什么要添上一个0呢?”我问。

“在乘法中我们学过,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把0添上。”前面的知识学得还很好。

“照你这样的想法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呢?你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我又问。

学生学习过除法的验算,很快发现用60乘70得4200,因此结果60是不对的,学生的脸上出现了疑惑,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想想,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我再问。

“应该是6。”很肯定的回答。

“看来不用添0,这是为什么呢?”我继续问。

学生的眉头紧锁,少顷,下面便窃窃私语,开始议论起来。终于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发现:把乘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除法计算的学习中是不对的。420÷70,口算时可以把420看成42个十,把70看成7个十,42个十里面有6个七十,结果应该是6。

当孩子们发现错误的原因时,我没有再做过多的讲解,而是告诉孩子说: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学习,可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负迁移,也就是原有的知识方法会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模糊你的思维,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一定不可盲目的应用,要多思考,多比较,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方法,才能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

片断二:

这是课本上的一道题目,我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结果出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

(1)70×5=350(元) 91×7=637(元) 637>350

答:选择B工作

(2)70÷5=14(元) 91÷7=13(元) 14>13

答:选择A工作

(3)91>70

答:选择B工作

(4)70÷5=14(元) 91÷7=13(元) 14>13

答:选择B工作

我让以上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第一种做法的孩子说着说着发现自己错了,是把题目中的信息理解错了,把70元、91元想成了是一个小时多少钱了,属于对题目没有认真分析的原因。于是我问:“第三种做法就是直接比较两项工作工资的多少,这样做可以吗?”

没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让我发现孩子的思维是那么的丰富。

“我觉得这样比不行,要想知道哪项工作挣钱,就得比一个小时挣多少,不能比总数。”这孩子表达得很清楚。

“我觉得可以,如果王阿姨没事可做,闲着也是闲着,一天多干几个小时,就能多挣一些工资,怎么不行呢?”

“我想也是,B工作得到的工资多,为什么不干呢?”有人同意这样的想法。

“可是A工作一小时挣的钱多,王阿姨可以干完A工作之后,再去做另外的事情啊,说不定两个小时还能挣更多的钱呢!”不同的想法。

……

孩子们各有各的理由,想想生活中这样的问题,确实也都有道理,但数学课上,我又不想让孩子把话题拉得太远,于是就说:“其实大家的想法不错,不过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想一想: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怎么选择呢?”

“选择每小时工资高的。”异口同声的回答。

这就好说了,我继续让学生观察上面的算式,说一说,站在数学的角度,考虑生活中的一般情况,你认为哪种方法解题方法正确?

学生选择第二种。第4种算法的孩子说是他考虑错了,和上面买橙子的题混了,总觉得越低越好。

经过思考、争执、再思考,终于大家达成了共识,孩子们继续完成练习,看着孩子们那认真写作业的样子,我在想:孩子的思维该是多么的灵活、丰富呀!很多时候,我们害怕孩子出错,谁能知道,每一种错误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同一般的想法,要是没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怎么能有如此精彩的交流与发现呢?

错误,也很精彩!

读书人网 >小学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