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间,很多朋友都喜欢三五相邀,聚在一起打扑克、玩麻将。大概我是个很乏味的人,一直都不是很喜欢这些,大家聚会时,宁可自己一个人领着一群孩子玩儿,亦或是孤独地坐在一旁看着无聊的电视,朋友们知道我的爱好,所以当大家犯了“赌瘾”时,一般都不会叫我去坐冷板凳。我在家带个孩子、上网冲浪、钻进厨房捣鼓点儿小西点之类的,倒也乐在其中。
倒不是自己情操高尚,觉得这些东西玩物丧志,只是对此实在提不起兴趣。也曾经想让自己融进更多朋友的圈子,无奈上了牌桌一圈不到便呵欠连天,大伤风景,可一抽身出来马上精神焕发,所以只能自己“故作清高”了。我家老公只对电脑和羽毛球感兴趣,牌技不精,所以牌摊几乎为零,这大概也应证了那句老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吧!
可是儿子好像跟我俩不太一样,从小见到麻将、扑克牌之类的就非常兴奋。认真分析了一下,原因大致有以下两条:
1、牛脾气。大人好像都是不公平的,应该没有一个家长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孩子沉溺牌桌(好像说得有点过),却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甚至还可能日夜奋战。这种情况在我们家虽然不会出现,但是我曾明确告诉过乐儿“打牌不好”,却又放任我妈他们陪着乐儿八十多岁的太姥姥在牌桌上消磨时光,这决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令乐儿很伤脑筋。我妈婉转地告诉乐儿,“这是大人的游戏,你现在太小了,不能玩”。这话在乐儿两岁之前说还能起到作用,现在吗,牛脾气一上来,越是不让玩我就越得玩。
2、吸引力。四个大人围着桌子,一人分一点小纸片或者是小方块,一玩就是好长时间,其间还又笑又叫的,看来这其貌不扬的小东西自是魅力无穷呀!
为了能亲手摸一摸这些可爱的小东西,儿子也是煞费苦心。最初选择了不让玩就撒泼哭闹(基本无效)的方法;后来就使出糖衣炮弹对最宠爱他的姥姥姥爷撒娇承欢,“姥爷(姥姥),我想让你抱抱我了,怎么办呀?”还能怎么办?这可怜巴巴的样儿。抱呗!于是有意无意间总能时不时用手触碰一下姥爷(姥姥)手中的小道具。不过这一招也不是每次都灵的,尤其是我在家的时候,大的小的都得挨批;于是乎我聪明的儿子想出了第三招:欲擒故纵。先向我报告:“他们又打牌了,打牌不好!”“对,打牌不是一个好游戏。不过呢,太姥姥年纪大了,不会玩其他的游戏,所以姥姥他们才陪太姥姥打牌的,他们不会玩很长时间的。他们这样做是尊敬老人呀!”(本来就是这样,但是说起来好像很牵强嘛!)“噢!那一会儿他们打完了我可以帮助他们把牌收到盒子里吗?”“当然可以!”,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摸到麻将(扑克)了!
不过只是收拾东西,接触的时间太短了,怎样才能玩得久一些呢?“礼让三先”是现在乐儿通常用的招数了。看到家里有人玩牌,明明很心急的他会很绅士地说:“你们先玩,玩了以后我可以玩一会儿吗?”多有礼貌呀!反正一个人也玩不出什么名堂,于是就这样,乐儿终于可以和扑克(麻将)做亲密接触了!
后话:还是写博客好,自己想写些什么都不受限制。这要是在学校写作文,估计早被老师骂了,骂名就是“离题千里”。我的初衷是想写写怎么教儿子玩儿这些本该排斥的东西的,结果写了一大半发现还没扯到正题上,想删吧又觉得可惜(这一篇不准备读给儿子听,天真烂漫的儿子让我这一描述整得跟步步为营、老谋深算的家伙似的),所以就先“之一”了吧!等以后儿子大点,自己来读读,想来也是挺有意思的。好了,就这么着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