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结束后,试卷陆续公布。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贵阳六中的多位高三教师。他们将对今年高考试卷呈现的新特点和命题方向进行权威的点评和解读,供考生参考。
英语遏制课堂教学过度讲练语法
点评人:贵阳六中高三英语备课组长、英语特级教师窦迎建
0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i)试卷命题原则、结构与往年保持一致。整卷考查内容都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难度符合考试大纲要求的范围与难度,充分发挥了考试大纲的依据。
下面谈谈试题特点及启示。
在单项填空方面,今年注重基础,继续呈现知识类题目情景化的命题基本趋势,(设题以实词为主,尤其是动词)且口语化倾向明显;基本回避了结构复杂和冗长的句子。今后考生的备考策略应该是加强基本语法、词汇的积累与运用;根据考试大纲明确复习重难点,分析考纲,把握走向,避免死记硬背、陷入题海及难题、怪题。
完型填空题继续保持记叙文体,它描述了渗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涓涓母爱,即使成年之后还流露出对母爱的依依不舍。题材贴近了中学生的成长过程,靠近了考生的实际理解与接受能力。在它的四个主体考点中侧重了上下文、词义,常识用词居次。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在完型填空中对上下文的考察是最重要的考点,因此完型填空训练必须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做完型填空考生应充分利用上下文,注意行文逻辑及整体性阅读。同时也要注意常用词、短语、习语和句型的积累,掌握一些同义词、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辨析。
阅读理解题题材广泛,贴近生活,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涉及人文故事、名人轶事、实验介绍及广告等主题。此卷侧重了事实细节型(12题),重视信息获取之后准确的判断和推理(5题),主旨类(2题),指代(1题),主要考查“考试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主旨要义、理解文中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等阅读能力。我们备考的策略应该考虑精、泛读结合。按课标规定:高中三年中学生应该保证有30万词汇的课外阅读量,在广泛阅读中扩大词汇量,获得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当然也要注意训练阅读技巧,总结答题规律。
单词拼写题则涉及基本词法和句法知识。7道题可以直接填入,只有3道题涉及词形变化。给我们的启示是训练要注意回归基础,熟记考纲词汇,认真理解语境,拼写正确,书写规范。
书面表达题是应用文(书信格式),根据中文信息有一点发挥空间的作文。题材贴近了当前外国人学中文热的背景。在书面表达中考生要尽力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思想交流,备考阶段要明确主要考查知识点,注意基本句型训练;多看、多读、多体会优秀文章,加强写作技巧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用词准确、表达清晰和行文连贯的优秀作文。
总体来看,2008年高考英语试题偏重于考查常用的基础部分词汇、固定词组及句型的运用,这警示我们要遏制课堂教学过度讲练语法;认真回归课本积累知识,在使用语言中学、在使用语言中提高能力,而不是在题海中僵化自己。
点评人:贵阳六中语文特级教师张润华
纵观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卷,无论是题型、题量、试题的结构,还是考查方式与考查类型,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所考查的知识点及相关的内容,也没有什么深、偏、难、怪之题。此卷通过平常的知识,来考查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掌握的情况,这也体现了语文的社会性、基础性与实用性。
把今年的试题与去年比较,在内容上有几处“微调”:比如第二大题现代文阅读客观题,去年考的是自然科学文段,今年考的是社会科学文段,内容是谈明代白银的货币化;第四大题里的名篇名句默写,没有出现古诗词,要求默写的是《荀子劝学》《孟子告子上》《阿房宫赋》中的句子。总之,基础题部分大同小异,没有出现新题型,题目内容也没有像预想中的那样,会出现几个与社会热点——抗凝冻、迎奥运、抗震救灾相关联的题目。
今年的作文有些棘手,考生不易把握,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一段纯叙述性的文字,客观地讲了一个事实,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未在材料中有所提示,材料的中心也不明确,,就像一个影片片断。这样的材料作文,优点是给考生很大的审题立意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选择作文角度,提取观点,确定写作范畴,但同时也增加了审题的难度,很多考生面对材料拿不定主意,感觉茫然,心里无底,不踏实。
分析《海龟和老鹰》这则材料,可以多角度立意:从海龟的角度看,它们派侦察兵出来了解情况,由于人为的干预,获得的是错误的信息,结果遭受损失,可以立意为不要盲目跟从;从老鹰的角度看,它被人赶走没有达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并没有放弃目标,而是伺机再度出击,可以立意为坚持,抓住机会,不放弃等;从好心游客的角度看,他自认为是做了好事,帮助了小海龟,结果给海龟家族带来巨大的伤害,可以立意为好的动机不一定有好的结果,爱与害,帮倒忙等等。如果考生还能深入分析海龟、老鹰、好心游客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海龟与老鹰,好心游客和海龟或老鹰的关系角度考虑,立意就会更为深刻,谈论的范畴就会更为宽广,比如从海龟与老鹰的关系谈遵循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去破坏,这样的立意就更胜一筹。
点评人:贵阳六中高级教师朱龙
历年来数学高考都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今年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高考中对能力考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试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难度加大。往年高考中基础题、中档题、难题所占分数的比例大致为3:5:2;今年的高考题中,加大了中档题的分量,减少了基础题和难题的分量。虽然总体的难度变化不大,但“送分题”明显减少,导致大部分同学的得分点减少,致使数学科的得分达不到考前的预期,这是本次考生普遍喊“难”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思维量、运算量增大。尽管难题不多,但由于中档题所占比重加大,除少数题外,几乎每个题目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考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迅速解决碰到的问题。而大部分考生达不到这个要求。
再次是新题多。推陈出新是高考题的一大特点,尽管客观题、主观题中有很多是常见的题型,但是新题型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要求考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新问题,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考生显然达不到这个要求。
总之,通过对今年高考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能力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平时学习数学,要注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高考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取得理想的成绩。
【把握机会,消灭你的薄弱环节】
这几天,学校一般都把考生们放回家自习了。
有的同学认为,既然学校放我们回家了,距离高考也仅有七天左右的时间,大概也不会有多大进步,于是就觉得不必再作什么复习了,等着去参加读书人。
也有的同学刻意回避那些一直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不愿正视自己的薄弱环节,似乎看不见就未必能考到。
那么,为什么在距离高考还有一星期的关键时刻,老师却不安排我们去学校集中学习了呢?其实,老师把最后的这段宝贵时间留给同学,是希望你把握这高考前最后的机会,去消灭属于你自己的、平日里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或薄弱环节。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把握机会的能力与他的其余各项能力总和相比同等重要。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比一个对机会视而不见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如此,高考前夕的这几天是你最后的机会,这完全由你自己支配的七天就是上苍给你的“救命稻草”。此时,你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自己在每一门学科里有哪些薄弱环节没有解决,有哪些知识断点没有接上。如果你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运用本文介绍的方法,消灭各学科存在的薄弱环节。那么,你完全可能凤凰涅磐、浴火重生,使自己的能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巧妙安排,制定考前三步计划】
巧安排之第一步——消灭各科薄弱点,打造完整知识链
1. 这一步骤用时约一~二天。
2. 把自己的一些薄弱环节在纸上按不同学科一一罗列出来。
3. 运用“集灭法”等方法解决罗列出来的问题。
集灭法:对于某课程的某个薄弱环节a.把家里的教科书和相关的参考书找出来,翻到论述这个知识点的页码;b. 逐一阅读每本书上关于这方面知识的论述;c.做上述相关知识点论述后面的例题;d.详细比对解题步骤和最终结果,弄清暴露出来的问题。
这就是集中精力克服和消灭某薄弱环节的复习方法,其中步骤“c.”提到的例题是那几本书籍中紧跟着这个知识点的例题。可以由家长把这些例题去复印出来,然后裁掉其中的答题步骤,仅留下题干部分,并按顺序粘贴在其它的纸上,形成一组极具针对性的习题。
由于这个方法有集中、快速消灭某个薄弱环节的作用,故简称“集灭法”。运用这种方法,即使在高考前夕,也可以帮助考生彻底消灭一些长期困扰自己的薄弱环节。如果考生或家长对于“集灭法”的运用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在博客上利用留言版等方式向我提问,与我交流。
巧安排之第二步——模拟考场情景,掌握采分技巧
1. 这一步骤用时约为四天。
2. 请考生、家长购买往年高考各科试卷备用。
3. 高考卷的难度一般比模拟卷低,出现偏题的可能性较小,在高考前夕做往年高考卷,可以提升学生信心,熟悉高考题型。
4. 以每两天为一个周期,按照高考的时间安排,在相应的时间点和时间段里做一份往年高考卷。
5. 四天里分两个周期共完成二套卷子,其中语文卷的作文题可由学校老师提供的作文练笔题替代,综合卷可以放在晚间做。
6. 每一份考卷做完后,应与标准答案仔细核对,在核对中体会“采点给分”的评分方法,掌握分步答题的得分技巧。
巧安排之第三步——理清思路,保持状态
1. 这一步骤用时约为一~二天。
2. 针对前一步骤做考卷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复习相关知识点,理清解题思路。
3. 做一些基础性习题,保持迎考状态。
4. 整理文具、证件,准备考试时的着装。
【调整作息,提前适应高考日程】
因为高考的时间安排与在校时的作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从回家自习的第一天起,考生要将作息做适当的调整,使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1. 你不必赶着去上学了,每天起床时间可稍晚一些。
2. 为了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去参加高考,从现在起就寝时间要逐步提前。
3. 根据高考时上、下午考试之间有较长时间间隔的特点,并且也为了有充沛的精力参加下午的考试,考生要保证每天午睡半个小时。午睡要从回家自习这天起就开始进行,这样才能逐渐养成习惯。
4. 白天,考生应避免频繁外出活动。晚上,可在父亲或母亲的陪同下在居住地附近散散步。
考生朋友,当你告别了处处留下你青春身影和青涩记忆的学校,离开了每天固定的那个班级那个座位的那一刻,你是否意识到,你迈开的实际上是出征的脚步?
那么,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只要你按照上述方案把握机会、巧妙安排,随着你坚实的脚步,青春的梦想一定会在灿烂六月里成为金光闪闪的现实。
点评人:贵阳六中地理教师张莉
今年地理试卷仍然注重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如等值线、地球运动、大气、地貌、海水运动、空间定位等;但不同时期相同内容考查方向有差异,地球运动07年考查晨昏线,今年则是昼夜长短的变化。
自然地理部分是本届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人文地理部分较少。
最后一道文综大题不是过去的3科简单拼盘,学科间的融合加强。考生审题时有一定难度,运用学科知识答题时易出现混淆。
试题的情景设置促使学生审题与答题时要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不能模式化答题。
与2007年比较,今年试题难度增大、灵活性增强;许多试题的素材来自教材之外,考核内容却在教材内;对考生要求提高,考生不仅要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审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答题的方法与技巧等,还要求考生广泛涉及课外知识、在紧张的考试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清晰的思维、答题时进行情景设置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现在的难题主要由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叠加而形成,绝对的难题很少,考生答题不顺畅主要在于两方面:其一,基础知识缺漏;其二,审题能力薄弱。如第2题询问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首先应确立解题思路,解题时要动脑,不要蛮干。我们应将低于400米的不规则区域进行拼凑,大致组合在右上角占全图1/9的矩形图案中;接下来计算地图的面积,这需要用到比例尺的知识;最后在审题中要注意一个陷阱:比例尺提供的单位是m(米),而选项给的单位是km(千米),所以中间还应进行单位的换算。通过试题的分析说明考生们不要过多关注难题、怪题,也不要沉入题海中,要重视“基础”、注重思维。
另外,试题的考核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尤其是老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3、4题涉及循环经济、环保;9-11题樱花初放日期;39题驼峰航线。首先考生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题目的考察意图,将试题与所学知识结合。如9-11的本质是考核气候,影响气候的因子。其次,也提醒考生不要只局限课本。不了解驼峰航线的考生虽然可以通过审题得出结论,但会比知道这段历史的考生消耗更多的时间。关注汶川地震赈灾过程,尤其了解赈灾飞机失事的考生,在答飞机沿驼峰航线飞行面临的主要困难时会更加游刃有余。
点评人:贵阳六中政治高级教师张荣声
2008年高考政治科试题很好贯彻了《考试大纲》要求,试题在试卷结构、卷面布局、题型、题量、题目分值等方面沿用了往年的模式,体现了高考命题求稳定的原则。但是,相比较2006年、2007年的高考试题,今年的高考试题凸显了“稳中求变,以变求新”的命题思路,使试题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题量上,前两年文综试题均为40道题目,今年缩减为39道,其中最后一道政史地文综大题,以前均有7个小问,而今年缩减为6个小问。政治科经济学部分增加了1道选择题,减少了1道问答题;政治学增加了1道问答题,减少了1道选择题;哲学部分未变。
其次题型上,2006、2007年政治学科选择题均有1道经济学计算题、1道哲学漫画题,而今年这两种题型均未出现。
2006、2007年的选择题中组合类型的题既有4选3,也有4选2的题目,而今年组合类型题均为4选2,共有7道,难度有所增加。
2006、2007年试题在主观性试题上:经济学考了2道题,哲学考了2道题,政治学考了1道题,而今年经济学考了1道题,哲学考了2道题,政治学考了2道题,经济学减,政治学增,变化较明显。
在分值上:2006年试题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所占分值比为:40:36:24,2007年试题分值比为:36:35:29,2008年试题分值比为34:36:30。可见,经济学所占分值呈下降趋势,哲学基本不变,政治学分值上升。
今年选择题新颖灵活,更加贴近生活。如:26题的“香蕉种植”、30题的“定时定量施肥”、32题的“环保节能,教科书循环使用”等,无论是情景材料还是设问均有新鲜感、灵活性、思辨性,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主观性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体现在设问上均有限定词语,如:38题第(1)问要求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回答,第(3)问用“党”的知识来回答;第39题的第(5)问要求用内外因关系回答,第(6)问用“我国外交政策”知识来回答。
从时事热点上看,今年的试题以小见大,涉及了如下热点:“个人所得税法”、“蕉癌”、“改革开放30年”、“物价”、“中美贸易”、“节能环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共十七大”、“党内**”、“分配问题”、“中美关系”等,而“奥运”、“南方雪灾”、“嫦娥一号”等热点未出现。
总体上,2008年试题更加注重基础,更加注重能力考查。很多考生认为选择题“不好得分”,究其原因就是平时复习时只背书、不理解,造成了对原理知识的一知半解。实际上,试题考查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如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的27题: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的原因,其实就是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30题定时定量施肥,要考查的是量变与质变关系问题;32题教科书免费循环使用,考查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而较多学生认为主观题“容易上手”,其实也并非如此。虽然主观题都加了一些限定词,但如果学生平时复习不认真,得分点就少,如:38题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有的考生只答“实践决定认识”,而忘记答“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39题内外因关系原理有三层意思,有的考生则答不全;还有的考生分不清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与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甚至最后一道题要求依据我国外交政策说明怎样处理中美关系,相当部分考生只会照搬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而不会分析说明。
点评人:贵阳六中历史教师张真
今年题目与去年相比,题目的设置更加灵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21题,学生不仅要判断出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即一战),还要在所提供的几个一战时间点的选项中辨析出最符合题意的一个。这就要求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点,既要抓住历史事件的基本特征,也要了解它在发展进程中的变化。这种学习的转变使历史知识显得更为立体、真实。
同去年一样,考查了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主流史学观点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要广泛地涉猎与学科有关的各类知识,而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
今年历史试题仍然注重对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在中国史部分,重点关注推动中国进步的重大事件和与中国命运联系密切的重要战争。在世界史部分,注重政治变革与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的关系,突出以史鉴今的史学功能,反映历史教育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观点。(记者:吕飞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