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08考研政治张俊芳哲学强化详细笔记

发布时间: 2008-10-04 00:33:36 作者: 3come

2008 张俊芳哲学强化详细笔记第一单元 唯物论(选择题)

1、 哲学的科学内涵。

理论性质(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皆有之,但并非人人都懂哲学),哲学—自觉的理论形态

对象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哲学)

功能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属性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意识属性)

△(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

△(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 例:以下哪个是马哲的特点?(不能选哲学的共性,只能选马哲独有的)

注释: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科学的概括,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概括。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哲学基本问题。 (选择,重点)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恩格斯提出的)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 (绝大多数哲学家是可知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①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②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注意与旧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区别。

△唯物可知论与唯心可知论的区别——本原问题

注释 :①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的共同点是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分歧点是可知的前提世界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

②辩证法唯物主义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共同点是物质世界可知,分歧点为可知的途径是否承认实践

③ 辨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彻底的可知论,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可知论,从根本上战胜了不可知论。

题目: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包括(de)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c] 理论和实践的观点问题 [d]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e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 、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规定为(d)

[a] 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b] 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能动作用问题

[c] 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d]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单选)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

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 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 的唯物主义。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

6、一元论和二元论。

(1)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 ,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

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2)二元论的特征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

倒向唯心主义。 (世界统一于存在—二元论)

(辩证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彻底的一元论 二元论不等于唯心论)

注释:①一元论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二元论不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

②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不同点在于,前者认为世界统一于思维,后者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

③ 唯物主义一元论又分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二者共同点是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 原,分歧点前者认为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后者认为物质是各种各样具体物质的共同点,独立于意识而存在的

7、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8、唯心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最初是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展,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 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裂,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从事脑力劳动的剥削者从自己的地位出发,总是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

(2)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需要唯心主义,并为唯心主义的宣传提供条件。

(3)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是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产物。认识是一个复杂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某一片断、某一个方面孤立起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僧侣主义=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选择,重要考点)

考点: 三种唯物主义各自的观点,特点,局限性;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的共同局限性。

(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十七、十八世纪英法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气、五行

局限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

特点: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的辨证法相结合。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

局限性:①把物质的个性等同共性

②没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规定物质

特点:科学性 抽象性

主要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懂辩证法) 、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共同局限性——把物质的个性等同共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重要考点)

2 ①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

△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题目 ⒈唯物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它们分别是(d)

[a] 辩证唯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古代朴素唯物论

[b] 辩证唯物论,古代朴素唯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

[c]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古代朴素唯物论,

[d] 古代朴素唯物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⒉ 在解释物质的本原问题上,把物质说成是“宇宙之砖” ,“万物的始基” ,“原初物质”的哲学是(古代 朴素唯物主义)

注释: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观点: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原初物质” ,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把水,火气等做为世界的本原。

特点:古代唯物主义和自发的的辨证法相结合。

局限性:非科学,直观性,猜测性。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主要指十七世纪,十八世纪英法唯物论,不包括十九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

观点: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本原

特点:科学性,抽象性

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懂辩证法),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

⑶两者的共同局限性:都把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出题点)

△主观唯心论

l、“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 i”(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读书人网 >考研政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