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鹏飞
毛泽东思想概论虽然在考研政治的五门课程中所占的分值不是最大的,但是它在考研政治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与邓论以及三个代表理论课程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好毛概对于现今的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的理解和掌握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概包含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领导人关于政治、经济事件的决策和理解,对于今天的中国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学好这门课程不仅是考研的需要,更是了解国家和世界的需要。相信通过对毛概重要知识点的梳理,大家会更加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首先,从总体上来把握毛概这门课程涵盖的时间段:
宏观时间把握: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新**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国民革命(1919~1927)→土地革命(1927~1937)→抗战(1937~1945)→解放战争(1945~1949);
二、过渡时期(1953~195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2050)
其次,要重点记忆毛概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毛概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
(1)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新**主义革命理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建立了新中国。
(2)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及如何解决),以及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主要是发展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问题)等等探索。
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⑴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⑵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1.从根本上说,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四、旧**主义向新**主义的转变的条件(五四运动标志着新**主义的开端)
第一,经济上,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三,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四,国际环境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五、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1、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
2、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3、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4、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5、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六、新**主义革命总路线(1948年毛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提出来的):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革命直接目标是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新**主义革命之根本目的前提,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联系,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因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不但与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直接联系,而且在内容上又可以作为哲学与政治经济学考题的场景与依托,所以在考研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对于这门课,很多同学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误区。这部分同学总是以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离大家的距离比较近,内容常常能在各种媒体上见到听到,自以为什么都知道了。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不能够深入下去,导致答题时,分析总是流于表面,不能够深入展开,以至于失分很多。
今天在这里,主要从复习备考和试题特点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取得邓论的高分。
一、复习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熟记基本观点和论断,并且在平时的模拟测试中要注意使用标准语言进行表述。
2.对于一些百考不厌的经典考点,如“社会主义本质”等,要从理论根据、国情依据、基本内容、理论意义、实践指导价值等诸多方面,深入理解,最好是烂熟于心。
3.注意把这些基本观点和论断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去对社会的一些重大举措、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论证或者分析。
4.运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本学科的一些观点和论断,分析与本学科内容相关的重大的方针、政策与现实问题。
5.复习时还要注意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内容 ,比如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重点考点相关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和形势与政策相重合的内容。
二、试题特点
《邓论》试题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归纳出不同的特点,我这里主要从和其他政治科目相比较的角度来分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试题和其他政治科目相比看似不难,实则不易。
《邓论》的题目大家一看都比较眼熟,可要答得好确实不易。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甚至《毛泽东思想概论》的题目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后三门课的题目尽管非常灵活,但答案却是相当规范的,主要的内容在教材里是找得到的,而且答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很少引起异议。而邓论和凡是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题目,往往是题目规范(这里主要指题目指向明确),但答案相当灵活。
比如2005年哲学与《邓论》的分析题。2005年哲学分析题讲的是一次大型科普展中的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要求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题目灵活极了,但参考答案十分规范:(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5年的邓论题,题干是一个图表,反映的是198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要求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的原因是什么,任何一本教材或参考书都没有完整的答案。题目看起来不难,指向明确,可是答案要把它说全面了、准确了,并非轻而易举。
其它年份的题目也是这样。
答案灵活,考生如果准备不足,回答起来,一般较难以做到全面、准确。这就是一些考生从考场出来对《邓论》自我感觉不错,但分数出来后觉得没有预想的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第二,与现实联系最密切。
政治课各门学科考试题目都要联系实际,但还是数这门课程的内容最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命题方面会有不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观点、政策和现实问题的题目,理解相对容易但回答好确是不容易;另外,政策性是本门课程内容的又一突出特点,很多的表述具有标准性,所以需要准确记忆知识点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际、政策与实践的结合。
和现实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涉及到的是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及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如:怎么认识经济高速增长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2005);说明我国97年前后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以及调控目标,阐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003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经济运行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这一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目标(2000年文科)等。
另一方面涉及到阐述中央提出的战略、方针、政策、任务、目标的依据、重大意义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或对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和应处理的关系(2001文、理)为什么说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如何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2004年)等等。
与现实联系越密切,复习时要涉及到的内容就越多,考试时答案就越灵活,难度也就越大。海文提醒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规律,掌握技巧,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生从决定考研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在头脑中树立科学的考研理念,对待每门学科都要有全局观念和系统概念,在认识学科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再分章节、分知识点加以学习。
具体到考研政治的复习,万学海文建议广大09年考研的考生应该遵循“读薄练精”理念。
读薄练精理念源于考研政治课自身的特点。考研政治属于综合性考试,五门学科的教材和时事政治加起来,字数庞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教材都详细看一遍是很不现实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也是很不科学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真正贴近考试要求的,如若考生意图掌握所有书中的内容,一方面会浪费精力,另一方面会影响重要考点的复习效果。结合近几年的命题特点来看,政治考题越来越灵活,考查方式逐渐多样化,如何“以不变应万变”是每个考生颇为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每个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把书“读薄”,高效准确地抓住知识点和核心。
“读薄”的目标是将百万计的文字读成十万计的文字,把零散的知识点读成网状知识图,对每个部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做到了然于胸,系统贯通,准确定位。“读薄”的方法是“一纲五点一图”——“一纲”即严格按照新大纲进行复习;“五点”是指抓常考点、重点、难点、易错点和热点;“一图”是把各章节内容形成一个网状图,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掌握。
在“读薄”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练精”。这是因为,考研政治不仅仅考查考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能力的途径必须通过练习获得。在练习的过程中,考生必须思考,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巩固加深并转化为自己的实战能力。“练精”的方法是“一看二练三测试”。“一看”是指看真题,细心揣摩命题特点,把握解题思路和技巧;“二练”是指练强化题,理解考点,巩固考点,提高强化解题能力和技巧;“三测试”是指用冲刺题进行考前测试,查漏补缺,增强实战模拟感,体验考场氛围。
脱离针对性的系统性,难以形成战斗力;而缺乏系统的针对性,就难免陷入盲目性。只有将系统性和针对性结合起来,才能高效稳妥、主动地开展复习,立于不败之地。模拟训练不是孤立的。与模拟训练同期进行的还有对历年真题的揣摩。练是必须,思出真谛。模拟也好,真题也罢,做的准确率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反思、总结,查缺补漏。
总之,暑期政治巩固复习是一个查缺、强化的过程。且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考生应该立足自身的现有水平,稳步向前推进复习,戒骄戒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