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09文都考研政治李海洋导学班讲义网络

发布时间: 2008-10-04 00:37:37 作者: 3come

导 言

编讲:李海洋

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大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大学问”。它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共同构成了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探讨和回答了两个极其重大的问题,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内容复杂丰富,论证波澜壮阔,问题头绪繁多,叙述抽象晦涩。对于一般的青年学子而言,确实是有些泰山压顶的感觉,让人无从着手,感到“迎而不见其首,随而不见其后”。按理说,像这样的课程,不下一番大力气是根本拿不下的。但是,它其实又只是一门公共课,我们对它的投入又不应该是不计时间,不讲效率的。那怎么办呢?

黑格尔说,“开端包含目的性”。为2009考研应试而学哲学,不可能是神定气闲的品味参悟,也还不是深沉的批判性反思。而是要面对考场,直接打造“应试健儿”。目的性非常直接,要求也高。所以,开端尤为重要。我们一出手,就要上正路。那就是高屋建瓴,客观定位。找到合理的切入点,遵循科学的步骤,建立框架,梳理线索,破解难点,把握考点。顺理成章(把握理论线索破解难点),顺藤摸瓜(抓住命题脉络把握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考试中,地位举足轻重。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系统的理论内容和试卷上最全的题型和最高的分数权重,还因为它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考场上组织答案时,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一种贯通性的特点。笔者多年阅卷的经验证明,回答哲学题目的水平与整个试卷的分数呈正相关性。所以,立志考研的同学定要下决心拿下这门关系到整个考研复习成败的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它的基本观点真的是通过我们的生活经历“领悟”到的,那就不仅足以指导我们考试,而且能够指导人生。但是,对于多数青年学生来说,它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我们太年轻,还没来得及思考过它。这样,它当然显得抽象,甚至格格不入,莫明其妙。在这种情况下准备考试,感到头疼是不奇怪的。

万事开头难。应试哲学不容易,但我们有管用的办法。

建立理论框架

复习考研哲学最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建立理论框架着手。

为什么要建立理论框架?直接的原因是试卷上的考题全都是按哲学教学体系的理论系统出的,而且要求你按理论系统回答。为了弄明白题的来路和你答题的归宿,你得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头的这一套套的说法是怎么来的。这非常重要,而且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是天才人物马克思所创立的,但却不能认为是他瞎编出来的,主观地想象出来的。而是他研究出来的,是他的研究对象的理论再现。他的研究对象就是客观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理和客观规律并不是两个理,而是一个理。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从未接触过的专业可算是“外行”,但是我们谁也没有生活在客观世界之外,生活在客观规律之外。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套理论其实概括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唯物论?因为世界本来就是物质的。为什么要坚持辩证法?因为客观世界本来就是处于辩证关系当中。学问有不同的学科,生活有不同的领域,似乎各有各的规律。但实际上,世界是统一的,哲学基本原理反映的正是规律的规律。

客观世界是一个物质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必然是与物质系统同构的逻辑框架。你弄懂了它,在考试中这一套东西就能够为你所用,左右逢源,为你拿分。弄“夹生”了,就什么都不是,占着脑

筋,让你头痛。正象一位哲学家所说,学习哲学是“成则王候,败则贼”。

当我们大体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框架之后,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考试的时候见了那些千奇百怪、莫名其妙的题目,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放到我们预先准备的逻辑框架中去,复习水平高的,这个过程可以是“半自动”状态。多数同学,可以有意识地按照理论框架逐步进行定位。毕竟主观性试题考的全都是基本原理,客观性试题考得也都是联结在基本原理上的概念。而原理和概念在理论框架和板块中都各有归属,它不可能“出圈”。只要我们在复习中把基本原理系统地梳理过,并且能够从它们的前后关系中记忆它们,理解它们。目前这种路数的考试就不可能难倒我们。

梳理解题线索

作为教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知识点繁多,概念抽象,看似林林总总,难以把握。但是,如果抓住其内在的逻辑线索,许多难点即可得到系统化的梳理,形成一个个“连环套”。

其中一个最根本最有用的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出了科学回答时,所形成的“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这一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既是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的理论线索,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的解题方法。

这个原理在第一章当中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第二章当中它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和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第三章中表现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对立;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在第四章中表现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在第五章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关系,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并进一步表现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有关意识形态的原理。在第六章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原理,或者说由这两个原理构成的两条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在第七章表现为社会形态范畴,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体现为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的关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把这个最基本的线索抓住了,参透了。就能够抓住几个总开关,形成融理解、记忆、答题于一炉的复习态势,题目出得活出得难,何足俱哉!正待吾等显身手。

破解核心难点

许多同学感到,复习考研哲学的拦路虎,一是前期看不懂书。二是后期悟不透题。白纸黑字的书每个字都认识,就是看不懂,有的地方甚至都背下来了,但还是不懂。这恰恰就是学哲学这个学科的特点。为什么?就是因为“水太深”,内容太抽象。为什么这么抽象?两个原因,一是研究对象使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使然;这就在构建体系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制高点和逻辑枢纽。这说来话长。如果这些难点仅仅是理论上的难点,与考试无关,我们本可以考虑绕开。但问题是它们往往不仅是理论难点,而且正是试卷上直接的考点。这就别无选择,我们要在短期内达到应试水平,就是要把几个关节点上的“硬核桃”砸开,把那几层“窗户纸”捅透。

这些核心难点,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板块的逻辑起点和支点,比如“物质”,比如“实践”。有的是理解某一理论线索的枢纽,比如“矛盾”,比如“系统”。还有的涉及到比较专深的学理,比如“双向对象化”、“图式”、“重构”,“非理性因素”、“思想的社会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意识形态”,“文化”、“文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还有一些是近年来实践反思和理论升华的成果,如“和谐”,“以人为本”等。

有的考过一次的同学说,我掌握了不少基本原理,但遇见题还是感到心虚。这是怎么回事呢?无他,就是对原理的理解还不到位所致。这样,就不足以形成在试卷上只拿分少丢分的实力。怎样有效提升自己的实力呢?其实有决窍。就是抓牢几个核心概念,狠狠地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形成比一般人深入的理解。直接的结果就是难题考不住。假如不懂得哲学必须这么弄,而且走到不加分析地地毯式轰炸,单纯依靠强行记忆的路子上去,那就坏了。因为“背”哲学不是背诗,也不是背圆周率那样的东西。如前所述,哲学有它自己的理论系统。对于有理论系统的东西偏偏不按照其理论系统去理解它,那就真是倒行逆施,结果绝不是事倍功半的问题,而是根本莫明其妙,如坠五里雾中。最后只能落得个生吞活剥,仓促上阵。

把握命题考点

不少人以为考研哲学的考点就是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其实根本不是。直接地用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命制题目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目前的题目全都是以考试大纲的知识点为根据,将知识点下的某一具体概念或命题结合生动鲜活的现实材料或具有现实意义的古典材料,命制材料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题目往往显得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读来煞是有趣,却又暗藏杀机。这种情况使得一部分经过认真复习成绩却不理想的考生感到委屈,甚至陷入迷茫,觉得照此下去,考研哲学岂不是题海无边,以往考“按图索骥”,“闻一多画马”,“鸭免双关图”,“六人扛木头”,“许衡不摘梨”,“逆捞镇水兽”,“丁玲识成仿吾”。用矛盾的原理破解“医患关系”等。今后或许会考李白磨杵、牛顿吃鸡,天方夜潭,西行漫记,古今中外,无所不至,莘莘学子,徒唤奈何。

这的确是摆在广大考生面前的一个难题,但它其实不过是一个假问题,它产生于我们对于考研政治复习的一个认识误区—一将复习政治等同于“背政治”,甚至仅仅归结为死记硬背。曾几何时,在理解基础上的必要的识记被绝对化为脱离理论内容的生吞活剥。更有少数同学倦于看书,懒得听课,把希望寄托在临考前的押题“直接命中”上。这可真是外行到家,其实,题路已变。当今所谓“直接命中”,不过是在千言万语中碰上几个字、一段话而已,可使考生眼前一亮,然而无助于答题,其主要意义实为商业广告。考生信以为真,等于把命运托付于广告,岂不自误?

然则题海茫茫,吾等如何应对?管用的办法,就是抓住题路,按住考点。殊不知,千道题,百道题,不过就是那几路题。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基本命题点,高频命题点,理论疑难点和形成命题热点的次重点。就不难做到顺藤摸瓜,瓮中捉鳖。无厚有间,游刃有余。

以上步骤,就是考研哲学复习的几板斧,可以说是锋利无比,莫之能御。

考研哲学的理论框架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所考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内容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把它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也就是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章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节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二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它的试题分值不算高,可它的问题很重要。

象“哲学基本问题”,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你看头一个问题,虽然是德国人提出来的,象不象是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理解了它,就算是跨进了哲学的门槛。若是理解了后一个,就算是窥见了现代哲学的堂奥。解题能力的平台自然也就水涨船高。这一章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它直接包含多少题,而在于它实际上给出了理解全部哲学理论体系的一条基本理论线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基本的哲学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从而也就奠定了对一些重点试题的基本破解方法。

第二部分是“唯物论,即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这一章的三节讨论了三个非常抽象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物质?实践为什么具有物质性?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对于公共课来说,难度很高,因此试题过去不算多。但近两年这一章开始热起来了。

这首先是由于这一章在理论上的重要性所致,从理论上说,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为什么?因为你是“唯物主义”,你当然得先把你“唯”的这个“物”究竟是什么界定清楚。值得注意的是,物质问题并不都是老生常谈,除了正确理解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层次与客观实在性的关系以及运动和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之外,还要将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把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也就是说,需要清晰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实践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有点深奥,什么“双向对象化”、“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但其实一点就通,按住了“穴道”则不难豁然开朗。至于考点集中的“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问题更是不能忽略。

第三部分是“辩证法,即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这一章的理论结构看似复杂纷乱,实则框架非常清晰。就是“两大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三大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四大范畴(理解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这一章一直是“题窝”。十几年来题目层出不穷,分值占到十年中题目总分值的近四分之一。这绝非偶然。

首先是由于这一章的理论内容具有最为直接的方法论功能。作为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条基本原理都具有方法论功能。但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范畴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实践具有更为突出和直接的意义。其次,这一章的理论内容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同志在唯物辩证法领域的理论贡献所具有的深远影响使得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宣传和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在这一章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理念,这是对于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所作出的新的运用和新的理解。这些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一方面指导我们认识和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也形成了灵活多变但又“不离其宗”的考点。

第四部分是“认识论,即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它的四节,讨论了四个问题,即认识的本质、过程、目的、方法。轮廓很清晰,层层递进,很有节奏感。这一章的研究对象与前两章不同。“唯物论”、“辩证法”研究的对象是“世界”,而认识论的对象是“认识”,是以人的认识过程为对象的哲学理论。从考试命题的角度,这一章是毫不逊于上一章的“题库”,十年来真题分值也接近总分值的四分之一。

认识论的理论内容决定了它的基本原理具有非常突出的方法论功能。象“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是高频命题点,甚至可以说是“永恒的”考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实际,统揽国际国内两个全局,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有力地指导和推动着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和“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体现。因此,认识论应可扮演“理论重点”和“命题热点”兼于一身的重要角色。

第五部分是“唯物史观,由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共同组成。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的重头戏。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在理论上的科学再现。它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结构(第五章);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和主体的作用(第六章);它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又丰富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乃至去年秋季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的精神既反映了实践的最新发展,又概括了理论上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些内容在考试中的重大命题意义特别值得注意。


读书人网 >考研政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