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07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卷4及

发布时间: 2008-10-04 01:11:36 作者: 3come

本试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试题,第二部分为主观试题。客观试题60分,主观试题40分。满分1()()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第一部分客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指()。
a.2005~2010年
b.2006~2010年
c.2008~2013年
d.2007~2012年

2.国家税务总局1月17日正式宣布:全国各地将从今年2月1日起开展房地产开发企业()清算。
a.财务状况
b.土地增值税
c.土地闲置
d.营业税

3.1月份,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发出通知,印发《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该试行明确规定如果出现()种情况公务员考核将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连续()年考核结果都为不称职者将被予以辞退。
a.42 b.43 c.53 d.52

4.1月19日,决定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金融改革方向的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有关金融改革的一系列大政方针将在这次大会上得以定调和决策。
a.一 b.二 c.三 d.四

5.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6.格夫说:“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罗曼.罗兰说:“一个人绝对的自由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这两种说法()。
a.阐明了资产阶级**观
b.夸大了自由和权利,否定了纪律和义务
c.揭示了**、自由是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d.歪曲了**是一种国家制度

7.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除社会保险外,还包括()。
①社会救济②社会福利
③社会优抚④社会信贷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
a.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性
b.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c.破除封建迷信的重要性
d.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b.事物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变化是否迅速
d.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

10.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干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干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联系

11.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表明实践是()。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历史性活动
c.社会性活动
d.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12.中国古代哲学家柳宗元说:“自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13.社会福利是指()。
a.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
b.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c.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部分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d.企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

14.不同所有制的本质区别在于()
a.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不同
b.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不同
c.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不同
d.剩余产品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5.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在于()
a.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b.按劳分配个人消费品
c.劳动者共同占有剩余产品
d.有计划按比例分配劳动时间

 选择题

  1. 在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多少各不相同,但至少要有(   )主体。

  a. 一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

  2. 不论行为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他们在本国领域内和本国领域上,本国法律一律对他们予以适用的称为(   )。
  a. 属人主义b. 属地主义c. 保护主义d. 折衷主义

  3. 我国适用法律规范最基本的原则是(   )。

  a. **集中制原则b. 民族平等原则c.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d. 坚持集体领导原则

  4. “公民”这一概念是(   )。

  a. 政治概念b. 经济概念c. 法律概念d. 文书术语

  5. 受行政处分的是(   )。

  a. 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b. 作为行政相对方的法人c. 行政系统内部的公务员d. 行政系统的国家机关

  6. 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的审理的主要监督方式是(   )。

  a. 提起诉讼b. 抗诉c. 参与诉讼d. 上诉

  7. 在我国,提出复议申请的法定期限一般在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   )日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a. 10b. 15c. 5d. 3

  8. (   )不发生财产所有权的转移。

  a. 行政征收b. 行政征用c. 行政没收d. 行政征购9.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   )内作出第一审判决。a. 15日b. 一个月c. 二个月d. 三个月

  10.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是(   )。

  a. 1年b. 2年c. 3年d. 5年

  11. 公文的装订是在(   )。

  a. 左侧b. 右侧c. 正上方d. 左上方

  12. 国家教委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之间属于(   )。

  a. 平行关系b. 不相隶属关系c. 业务指导关系d. 隶属关系

  13. 地方性行政法规,应由(   )制发。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务院c. 国家主席d.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

  14. 当问题重大,确急需直接上级和更高层次的上级机关同时了解公文内容时,可采用(   )的方式。

  a. 越级行文b. 直接行文c. 多级行文d. 同时行文

  15. 办公室更改电话号码,可用(   )公布周知。

  a. 通知b. 通告c. 启示d. 布告

  16. 规范性公文标题的时间是(   )。

  a. 公文发布的时间b. 公文撰写的时间c. 公文打印的时间d. 公文讨论的时间

  17. 在命令这类公文结构中,没有或极少用到的是(   )。

  a. 发布机关b. 主送单位c. 发布日期d. 领导人签署

  18. 可以用“命令”、“令”、“通令”这三种名称颁发的是(   )。

  a. 发布令b. 行政令c. 嘉奖令d. 惩戒令

  19. (   )是指对收文如何办理提出建议性处理意见。

  a. 拟办b. 承办c. 拟稿d. 注办20. 以下注意事项为批办工作中特别强调要求做到的是:(   )。a. 认真研读公文,弄清对方意图、问题的性质与实际状况b. 不得越权批办公文c. 批办公文的方式有多种,如电话沟通、现场办公、面谈等d. 要求加强协商,努力协调各方关系

  21. 公文的形成与发挥作用须依赖于(   )。

  a. 公文处理b. 收文处理c. 发文处理d. 办毕公文处理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区别在于(   )。

  a. 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b. 它们回答的问题不同c. 它们研究的范畴不同d. 它们所回答问题的结论不同

  23. 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 语言b. 劳动c. 人脑d. 思维

  24.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

  a. 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观出来b. 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 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 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25.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 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c. 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d.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何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读书人网 >基础指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