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时,必须先熟悉法律条文,才能用其解决问题,本频道结合这两部分为您推出法律要点及其相应例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四章 未完成罪
一、单选
1.在我国刑法中,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其处罚原则为()
A.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B.应当免除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甲蓄意杀害乙,有一天,甲看见乙熬药就偷偷在药中投毒,但乙熬药给牛治病,牛吃药后中毒而死,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预备 D.意外事件
3.小偷翻墙入室进入吴某家,找出存折,但存折上只有1元钱。小偷无奈只得离去,小偷的行为是()
A.盗窃既遂 B.盗窃中止 C.犯罪预备 D.对象不能犯未遂
4.李某因私仇蓄意杀害杨某。一天,李某在杨某回家途中向其开枪射击,但未击中。这时,李某尚有子弹3颗,却怕罪行败露,遂停止开枪射击。李某的行为是()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一般违法行为 D.意外事件
5.张某在一僻静处将一妇女抱住,意欲奸淫,突然,附近走出两个男人,张某只得放弃犯罪,张的行为是()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预备 D.不构成犯罪
6.甲盗窃同宿舍乙的金戒指后,受到良心谴责,在乙发觉前把钱放回原处,甲的行为是()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不负刑事责任
7.甲在树丛中向仇人乙射击,连开了两枪未击中乙,乙因害怕而求饶,甲在能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不再开枪。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数罪
8.甲与乙有仇,某日,趁乙家无人时,放火点燃乙家房屋,火烧起来后,甲又后悔,奋力扑救,但因火势过猛,乙家房屋被烧毁。甲的行为是()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不负刑事责任
9.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
A.预备形态 B.实行过程中 C.预备形态和实行过程中 D.预备形态和危害结果发生以前的实行过程中
10.犯罪未得逞是指()
A.未发生任何结果
B.未实现犯罪目的并未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
C.犯罪行为未实行终了
D.未齐备某一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11.某甲与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只得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预备 C.犯意表示 D.不构成犯罪
12.甲某蓄意盗窃,但打开银行保险柜后,发现空无分文即离开,甲的行为是()
A.盗窃既遂 B.盗窃预备 C.工具不能犯未遂 D.对象不能犯未遂
13.张某准备到某厂财务室撬保险柜偷钱,他遂约李某帮助他去望风。李某不同意,并到派出所告发了张某,张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意表示 D.犯罪中止
14.甲于某日携带匕首前往乙家,准备杀乙泄愤,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某甲深感害怕,折返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15.赵某持刀闯入女友钱某家中,声称要挖出她的双眼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应如何处理()
A.应当不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16.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是()
A.犯罪中止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未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
B.对于中止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则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基于自己的意志而放弃犯罪,犯罪未遂是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
D.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实行阶段
17.某甲在乙的房间正举刀准备杀乙,忽然听到有人敲门,甲急忙弃刀跳窗逃走。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18.甲某晚蒙面持刀抢劫某妇女的钱包,第二日,发现被害人是自己的邻居,遂将钱包归还被害人,并声称自己是开玩笑。甲的行为是()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D.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19.甲、乙、丙、丁4人预谋某晚去某超市盗窃,甲提供了一辆自行车,届时甲因害怕未去,由乙、丙、丁3人用甲提供的三轮车盗走超市的大批名贵手表,在这起盗窃案中,甲的行为应定为()。 A.盗窃预备 B.盗窃既遂 C.盗窃未遂 D.盗窃中止
二、多选
1.犯罪未遂表现为()
A.未实现犯罪目的 B.未齐备某一具体犯罪的全部要件 C.犯罪行为未实行终了 D.未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
2.犯罪既遂的表现形态()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结果加重犯
3.犯罪未遂的特征有()
A.犯罪分子已经接近着手实行犯罪 B.犯罪没有得逞
C.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D.犯罪分子不愿意继续实行犯罪
4.下列内容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情况有()
A.盗窃他人财物之后,又返还该财物的
B.犯罪分子自以为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自动停止犯罪,但客观上该犯罪不可能进行到底
C.犯罪分子认为条件不适合而停止犯罪
D.客观上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误以为不能进行到底而被迫中断犯罪
6.所列选项中哪些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A.某甲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正在撬保险柜,忽然听门外有人走动,以为被发现,跳窗逃走
B.某乙用猎枪瞄准正在骑马的周某,欲将其打死,枪响后即逃走,结果将马打死,周某只被轻伤
C.某丙煽动群众抗拒国家法律的实施,被群众送到公安机关
D.某丁在旅馆内偷得同室李某的存物牌,欲冒领李某所存物品,后遇李某正寻存物牌,丁恐事情败露遂说自己刚拾到一个存物牌,随即从口袋中取出交给李某
7.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A.调查被害人的行踪 B.明确的犯意表示 C.开始着手实施犯罪行为 D.积极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
8.所列选项中哪些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A某甲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正在撬保险柜,忽听门外有人走动,以为被发现,跳窗逃走。
B某乙用枪瞄准正在骑马的周某,欲将其打死,枪响后逃走,结果马死周某负轻伤
C某丙煽动群众抗拒国家法律的实施,被群众送到公安机关
D某丁在旅馆内偷得同室李某的存物牌,欲冒领李某所存物品,后遇李某正寻存物牌,丁恐事情败露遂说自己刚拾到一个存物牌,随即从口袋取出交还
三、案例分析
1.被告人张某与王某是同村村民,二人约好一同外出打工,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返家。途中在成都转车时,二人身上所带钱已所剩无几,看到车站附近有一杂货店,顿生邪念,商量去抢杂货店,就用剩余的钱买了二把匕首。深夜,二人手持匕首去敲杂货店的门,店主开门后,二人即往店内挤,店内有数人在打麻将,见有陌生人来,即喝问干什么的,张、王支唔半天,答不上来,手中的刀又被人发现。众人即将二人扭送派出所。张某、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请说明理由。
2.李某深夜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意图盗窃保险柜中的财物。李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未能将保险柜打开,感到十分沮丧。正要离开的时候,恰逢保安员巡逻至此。保安员发现财务室的门虚掩,即进去查看,与李某撞个正着。李某用撬棍将保安员打昏后逃走。回到家中后,李某恐保安员醒来以后认出自己,就拿了一把匕首,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刚刚返回单位大门,即被接到报案赶来的公安人员抓获。
问:(1)李某的盗窃未遂属于犯罪未遂中的哪种类型?
(2)李某盗窃未遂后将保安员打昏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为什么?
(3)李某返回作案现场单位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的行为属于犯罪的哪种形态?
(4)对李某应当如何定罪处罚?
3.甲乙共谋入室盗窃,约定甲进入室内寻找财物,乙在外放风。但在甲刚好翻墙入室,尚未着手盗窃财物之时,乙即因心生恐惧而逃跑,后甲窃得财物价值1万元,问乙是否成立犯罪中止?
4.杨某晚上10点回家途中,发现前面有一女青年甲孤身一人行走,遂心生歹意,尾随其后。行至一片树林边时,杨某将甲挟持到树林中,欲行强奸。甲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杨某见状,打消了强奸的念头,转身离去。
问:(1)杨某构成犯罪吗?
(2)杨某能否成立犯罪中止?
第四章 未完成罪 练习答案
一、单选1.B 2.B 3.D 4.B 5.A 6.C 7.C(放弃可以重复进行的侵害行为成立犯罪中止)。 8.B 9.D 10.D 11.B 12.D 13.A 14.B(基于内心的恐惧感而放弃犯罪的,属于犯罪中止)。 15.D 16.C 17.C 18.C 19.B(共同犯罪中,某人自动中止犯罪,但未制止他人的犯罪或未有效地防止结果的发生的,该人仍然成立犯罪既遂)。司考吧sikao8.com
二、多选 1.ABCD 2.ABCD 3.BC 4.ACD 6.AB 7.AD 8.A B
三、案例分析
1.答案:张某、王某属于犯罪预备阶段。因为张某、王某敲门进入的行为是属于抢劫的准备阶段,并没有"着手"实施抢劫的犯罪构成要件中的行为,即没有采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直接针对作为抢劫罪犯罪对象的财物或者人身,即没有直接着手实施让店主立即交出财物的行为,因此属于抢劫罪中的预备阶段。
2.答案:(1)李某的盗窃行为属于终了的未遂,不能犯未遂。(2)应定为抢劫罪。(3)属于犯罪预备。(4)对李某应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预备)定罪,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理。司考吧sikao8.com
3.答案:甲入室行窃,乙在外放风,属于二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应成立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一人既遂,其于犯罪人均应成立犯罪既遂。乙虽然在甲着手行窃前即因心虚而逃跑,但其逃跑行为对甲的盗窃行为并不能有效制止,所以,甲盗窃既遂,乙也应当承担犯罪既遂的罪责。
4.答案:杨某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即构成强奸罪(中止)。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具备三个特征:(1)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也就是说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预备至犯罪既遂前的过程中。(2)必须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人如果不是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受到阻碍而认为不可能完成犯罪从而放弃犯罪的,不是犯罪中止;反过来,行为人在自认为有可能完成犯罪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的进行,即使客观上不可能完成犯罪但行为人不知道这种情况的,仍然成立犯罪中止。(3)必须是彻底地放弃犯罪,即行为人打消完成该种犯罪的念头而不再实施该种犯罪。如果行为人是感到时机不成熟暂时等候适当时候再实施犯罪的,就不是犯罪中止。本案中杨某的行为属于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即杨某出于自己的意志停止自己认为可以进行下去的犯罪活动。
第五章 共同犯罪
一、单选
1.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甲与丙()
A.构成共同犯罪 B.不属于共同犯罪 C.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 D.甲单独构成犯罪
2.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
A.都是主犯 B.都是从犯 C.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起次要作用的是从犯 D.有的可能是胁从犯
3.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
A.都是主犯 B.都是从犯 C.一般是主犯,有的是从犯 D.可以分别是主犯、从犯、胁从犯
4.对于从犯,应当() A.从轻、减轻处罚 B.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C.减轻或免除处罚 D.从轻处罚
二、多选
1.下列情况哪些是主犯()
A.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人
B.虽系被胁迫参加犯罪,但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
C.亲自去现场实施犯罪的人
D.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2.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 A.都是主犯 B.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C.起次要作用的是从犯 D.有的可能是胁从犯
3.对于胁从犯,应当按其犯罪情节() A.从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免除处罚 D.免除刑事责任
4.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
A.从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免除处罚 D.免除刑事责任
5.教唆未遂包括()
A.被教唆的人拒绝接受教唆 B.被教唆的人构成预备犯 C.被教唆的人犯罪未遂 D.被教唆的人自动中止犯罪
6.对于教唆犯()
A.一律加重处罚
B.按照其在犯罪中的作用予以处罚
C.教唆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D.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犯罪集团的成立条件是()
A.3人以上 B.多次实施故意犯罪 C.为了共同实施犯罪而成立 D.有固定的组织
8.甲请乙为其在丙家盗窃时望风,乙同意。某日晚,甲乙按约定前往丙家,乙在门外望风,甲进入丙家后,见丙一人在家,便对丙实施暴力,抢劫了丙的1万元现金。对本案应如何认定?
A.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B.甲乙在盗窃罪范围内构成共犯
C.甲与乙都成立抢劫罪 D.甲成立抢劫罪、乙成立盗窃罪
9.1998年2月起,张某与许某结伙盗窃,先后共同作案五次,共窃得财物价值25000元,销赃后得赃款9000元,二人平分。1998年10月张某单独作案一次,窃得现金5000元。1999年3月案发后,张某主动交代曾在1988年元月单独作案,窃得摩托车一辆,价值1800元。在追究张某和许某刑事责任时,张某和许某分别对下列何种数额负责?
A.张某盗窃合计31800元B.许某盗窃25000元C.张某盗窃30000元D.许某盗窃12500元
10.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的,使用人在下列何种情况下,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
A.知道是挪用的公款仍然使用 B.指使挪用人挪用公款C.应当知道其使用的是挪用款 D.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
11.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共同犯罪主犯包括以下哪几种人?
A痹诜缸锛团中起组织、领导作用的首要分子 B痹诰壑诜缸镏衅鹱橹、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C痹诜缸锛团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D痹谄渌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三、案例分析
1.钱、赵二人共谋去某商场行窃,1999年11月9日凌晨2时,二人到达该商场后,赵某留在商场外观望,钱某撬门进入,窃取了价值数万元的物品。钱某认为,放把火可以破坏现场。于是,在离开前用打火机点燃了商场内的服装。钱某出来后,二人逃离现场。第二天分赃时,钱某把放火一事告诉了赵某。对钱某、赵某的行为如何定罪?
2.甲将其依法持有的猎枪寄存乙处,某日甲至乙处,对乙讲明,要用该猎枪杀丙,请乙交还猎枪,乙即交还,甲遂持枪杀丙。甲、乙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3.张某、李某经共谋后于深夜蒙面携带管制刀具进入一狭窄街巷抢劫。张某叫李某把住街口,防止其他人进来,自己深入街巷,持刀抢劫了一妇女现金2000元。张某欲独吞此款,与李某会合时,对李讲:"这妇女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李信以为真。对李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4.1999年12月30日,被告人卢某携带800克西药"头痛粉"从长沙来到昆明,准备冒充海洛因贩卖。2000年2月14日,卢某找到田某,在未告知其是头痛粉的情况下叫田某帮助贩卖海洛因。次日,田从卢处拿走假海洛因200克,在昆明某酒吧出售时被警察抓获。同日晚,卢某又叫被告人阴某帮其推销海洛因。2月24日晚,阴携带假毒品500克在昆明市准备贩卖时被查获。阴某事后从办案人员处得知卢某给他的是"头痛粉"而非海洛因。
问:(1)被告人卢某与赵某、阴某之间是否成立共同犯罪?
(2)有人认为,被告人赵某、阴某不明知是毒品而代为销售,不应当受到刑法的追究,这种观点有道理吗?
第五章 共同犯罪 参考答案
一、单选 1.D 2.C 3.C 4.B
二、多选 1.ABD 2.BCD 3.BD 4.AB 5.ABCD 6.BCD 7.ACD 8.B D 9.B C
D解答:本题涉及盗窃罪的犯罪数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审理共同盗窃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对各被告人分别作出处理:(1)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集团盗窃的总数额处罚。(2)对共同犯罪中的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共同盗窃的数额处罚。(3)对共同犯罪中的从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共同盗窃的数额确定量刑幅度,并依照刑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根据本条规定,张某与许某应当按照共同盗窃的数额处罚,张某还应加上自己单独盗窃的5000元的犯罪数额。至于张某在案发后主动交代的1800元,根据《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应适用现行刑法,即适用"数额较大"的量刑幅度,"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根据《刑法》第87条关于追诉期限的规定,追诉期限为5年,而张某盗窃至案发时已有10年,超过追诉期限,因此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本题有一定难度。
10.B D
D解答:构成共同犯罪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共同故意。B指使挪用人挪用公款的行为是教唆行为;D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是为犯罪准备条件的行为,均有共同故意,是挪用公款罪的共犯。
11.A B C D
三、案例分析
1.答案:钱某、赵某二人构成共同盗窃罪,钱某一人构成放火罪。
钱某、赵某二人有共同盗窃的故意,又共同实施了盗窃行为,构成共同盗窃罪。但放火行为是钱某在实施盗窃行为的过程中临时起意,由钱某独自实施的;赵某没有放火的故意,也没有实施放火的行为。因而,钱某一人构成放火罪。
2.答案:甲、乙之间不能成立共同犯罪。乙受甲的委托代甲保管枪支,应成立民法上的委托保管关系,乙据此有随时将枪支交还给甲的义务,而无防止杀人事件发生的特定义务,甲杀丙,与乙应甲的要求单纯地将枪交还给甲无关,乙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3.答案:李某虽因张某独吞赃款,未分得财物,但是他既有共同抢劫的犯意联络,且在街巷入口放风,在客观上他与张某互相配合的行为使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所以,二人应成立共同犯罪。对李某而言,其刑事责任也不能因为未分得赃款而减轻,而应成立抢劫罪(既遂)。
4.答案:(1)共同犯罪成立的条件是犯罪人之间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和共同的犯罪故意。据此,本案中,被告人卢某和赵某之间、被告人卢某和阴某之间并不成立共同犯罪。一方面,各被告人之间并无共同行为。共同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行为在犯罪性质上相同。卢某实施的是诈骗行为,他是间接正犯,即把赵某、阴某不知情、无共同故意的行为当作犯罪工具来使用,而赵某、阴某实施的是非法贩卖毒品的行为,他们之间虽有共同作案的一面,但行为性质并不相同。另一方面,各被告人之间并无共同故意。被告人卢某具有诈骗的故意,而其余两名被告在不知物品本质的情况下,只有贩毒牟利的故意。三被告人虽有相似的行为,但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由此,所应成立的犯罪也不相同。卢某构成诈骗罪;赵某和阴某则构成贩卖毒品罪。
(2)这种观点不对。虽然赵某、阴某不明知是毒品而代替卢某销售。但是他们仍应受到刑罚的追究。因为从主观上讲,赵某、阴某由于把头痛粉误认为是海洛因,以致实际贩卖了非毒品,这属于对象认识上错误,但这并不能否认二被告人存在犯罪故意。从客观上看,赵某、阴某由于对象认识错误而犯罪未遂,这种不能犯的未遂对社会仍然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六章 罪数形态
一、单选
1.甲为杀死乙,向乙家投炸弹,造成乙死亡,房屋炸毁,甲的行为属于()
A.想象竞合犯 B.实质数罪 C.牵连犯 D.吸收犯
2.甲为擅自设立金融机构而伪造公文、印章,甲的行为属于()
A.想象竞合犯 B.数罪 C.牵连犯 D.吸收犯
3.甲盗窃得一钱包,内有一张活期存折,甲冒充存折上的储户去银行取款,甲的行为属于()
A.想象竞合犯 B.数罪 C.牵连犯 D.结合犯
4.某单位工作人员甲乘被借调收款之机,在一周内三次窃取现金数千元,甲的行为属于()
A.继续犯 B.吸收犯 C.牵连犯 D.连续犯
7.王某与有夫之妇李某勾搭成奸,后李某因受丈夫责骂,与王某中断了关系,王某怀恨在心。一天下午,王某将李某骗至自己的住处将其杀害,当晚又潜入李某家将其丈夫杀害。王某的行为属于()
A.结果加重犯 B.连续犯 C.继续犯 D.吸收犯
8.甲男欲强奸乙女,先将乙女关在室内,继而实施奸淫,甲男的犯罪行为构成()
A.继续犯 B.连续犯 C.牵连犯 D.结合犯
二、多选
1.下列诸罪中是继续犯的有() A.非法拘禁罪 B.重婚罪 C.贪污罪 D.遗弃罪
2.结果加重犯的罪过表现形式可以是()
A.基本犯为故意,对加重的结果也是故意 B.基本犯为故意,对加重的结果则出于过失
C.基本犯为过失,对加重的结果是过失 D.基本犯为过失,对加重的结果是故意
3.在以下犯罪形态中,行为人实施了数个行为的有()
A.结果加重犯 B.继续犯 C.连续犯 D.收?
4.数行为在处理时作为一罪的情况有() A.连续犯 B.牵连犯 C.吸收犯 D.惯犯
5.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的特殊规定,下列哪些情形下可以实行数罪并罚()
A.牵连犯 B.想象竞合犯 C.结果加重犯 D.继续犯
6.根据刑法理论,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牵连犯()
A.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 B.因受贿进行违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
C.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 D.制造工具,然后实施犯罪的
7.谢某以3千元从人贩子手中买妇女王某为妻,王某不从,谢将其锁在屋中3天3夜。第4天,谢某看王某已睡着,即进屋欲与王某发生性关系,王某惊醒后极力反抗,终因气力不支被谢某奸淫。谢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鼻考樽铼 B狈欠薪罪C笔章虮还章舻母九罪 D蔽耆韪九罪
8.下列哪些情形不实行数罪并罚?
A.在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 B.在走私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
C.司法工作人员因收受贿赂而枉法裁判的 D.同一行为人既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又向国家机关行贿的
三、案例分析
甲教唆乙盗窃丙的手提电脑,然后以200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台电脑,甲的行为应成立几个罪名?
第六章 罪数形态答案
一、单选 1.A 2.C 3.C 4.D 7.B 8.A
二、多选 1.ABD 2.ABC 3.CD 4.ABC 5.AB 6.ABC 7.A B C 8.A C
三、案例分析
对甲的处理应当区别情况加以考虑:(1)如果甲先有收购电脑的意图而教唆乙盗窃,则甲教唆的行为与收购赃物的行为之间,存在方法行为与结果行为之间的牵连关系,成立牵连犯,应在盗窃罪(教唆)和收购赃物罪之间从一重罪即盗窃罪处断。(2)如果甲收购赃物的行为是在乙窃得电脑之后另行起意实施的,应分别以盗窃罪(教唆)和收购赃物罪数罪并罚。
第七章 刑罚概说
一、单选 1.刑罚由()决定适用 A.法院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监狱
2.一般预防的对象主要是() A.犯罪分子 B.有可能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C.一切人 D.违法分子
3.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A.改造罪犯 B.惩罚罪犯 C.教育罪犯 D.预防犯罪
二、多选
1.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A.预防犯罪 B.惩罚犯罪 C.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 D.教育公民
4.被告人张某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后,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在监狱劳动改造期间,司法机关发现张某以前还犯有抢劫罪,又按数罪并罚的规定判处张某有期徒刑14年。本案中,哪些刑罚权得到了运用()
A.制刑权 B.求刑权 C.量刑权 D.行刑权
第八章 刑罚种类
一、单选
1.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的刑种是()
A.剥夺政治权利 B.拘役 C.管制 D.有期徒刑
2.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A.监狱 B.检察机关 C.基层单位 D.公安机关
3.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符合下列某一种情况,2年期满后,经合法程序批准后减为无期徒刑()
A.有悔罪表现 B.没有故意犯罪 C.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有立功表现
4.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A.判决确定 B.判决执行 C.死刑缓期执行期满 D.判决公布
5.吴某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于1998年7月27日考验期满,其所在服刑的监狱于当日上报了将死刑减为无期徒刑的材料。两天后即7月29日,吴某因为同监狱的郑某无故辱骂他而将郑某的一只眼睛打瞎。对吴某应当如何处理()
A.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B.报请当地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C.以无期徒刑和故意伤害罪判处的刑罚数罪并罚 D.撤回减刑材料,延长考验期限
二、多选
1.罚金的缴纳方式有() A.一次或分期缴纳 B.强制缴纳 C.随时缴纳 D.减少或免除缴纳
2.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是() A.强奸罪 B.间谍罪 C.放火罪 D.交通肇事罪
3.依法不得适用死刑的罪犯有()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B.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C.具有外交特权的外国人 D.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4.丁某因犯走私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处没收财产,汪某等5人得知这一消息后,提出丁某向他们借过钱,要求丁某偿还。在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时必须符合下述哪些条件()
A.必须是在没收财产前所负的正当债务 B.必须经过债权人提出请求
C.必须经过人民法院核准 D.只能在没收财产的数额内偿还
5.邱某尚在管制执行期间,裴某的下列哪些行为是违反管制规定的行为?
A庇胨人合作写了一本《股市参与技巧》,使用化名出版 B鼻那幕卦颇侠霞也渭优笥训幕槭陋
C奔抑芯常去人,来去匆匆非常可疑,且从未报告 D泵刻炻蛞晦报纸回家,不知在干什么
3COME考试频道为您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信息在http://www.reader8.net/ex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