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09考研政治冲刺必杀技:《毛概》考点预

发布时间: 2008-11-21 12:07:01 作者: dw1209

第五章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一、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考点1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 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①“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多种因素,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毛泽东及时觉察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1955年底,他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②苏共二十大的思想冲击。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更加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毛泽东发表了多次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他阐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共同道路和民族特点的关系问题;同时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强调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本国的具体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各自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

  (2) 初步探索: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①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②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等。

  ③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所有这些,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3) 探索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的两个发展趋向。

  ①1957年以后,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这就是在探索中形成的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是错误的发展趋向,这就是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由于它们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因此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②这两种发展趋向,又往往交替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也出现在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认识变化中。1957年下半年以后,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在纠正“左”的错误过程中,还是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思想观点。例如,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等观点;刘少奇提出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

  提出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反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等观点;陈云提出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等观点;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执政党要接受党内外监督等观点;朱德提出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提出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等。

考点2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1) 中共八大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 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这是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做出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考点3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外的积极因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思想、一个基本方针。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考点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

  (1)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明了地回答。列宁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仍将存在,但由于经历的社会主义实践时间太短,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来得及展开论述。斯大林则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

  (2)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第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解决矛盾的途径、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矛盾双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得到解决。这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考点5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学说。

  (1)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来说,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来说,除了对抗性的一面,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毛泽东特别指出,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是第一次。

  (2) 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根本不同。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考点6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在论述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重要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诸如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目的,就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思想,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考点7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建成”作了明确区分。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并明确指出,我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毛泽东这一探索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来源。

  考点8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1952年底,毛泽东在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就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列,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目标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现代化”来规定我们的奋斗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终于形成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 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考点9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

  (1) 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共产党执政后能否和怎样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问题。在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了共产党能否跳出中国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的问题时,毛泽东回答说,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2)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要求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

  (3)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又反复强调党的自身建设问题。第一,由于地位的变化,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考验,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第二,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党内外的监督。1957年4月,邓小平专门讲了“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问题。他说,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接受监督。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第三,必须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第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第五,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考点10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1955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只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才能保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使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才能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才能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五、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

  考点1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从内容上、理论品格上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等。

  ②毛泽东探索的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成果,从认识论上说,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这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2) 面对全新的事业,面对从未有人走过的路,在探索中出现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失误未必是坏事。正是由于有前人留下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后人才能不走或少走弯路,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些失误,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借鉴。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3) 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特别说明:本文由3COME考试频道(www.reader8.net/exam)编辑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读书人网 >考研政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