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考研哲学分析题答题以及冲刺背诵

发布时间: 2008-11-27 16:54:33 作者: dw1209

到底考些什么,怎么考,咱们先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劲草下面是夹题夹评,呵呵)咱先看看03出了什么。

  (2003年第34题)分析题: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给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题目先给一个故事,那我们读完故事,先别笑。要做的事情是:

  一、看题目要求。1问高明之处,2问失败原因,3问思维方法意义。

  二、思考分析材料

  读完材料和问题就该思考了,既然是考试,那肯定不是无缘无故给你讲个故事,那是要"考"查你某些东西,既然是哲学题,那肯定是考察哲学原理了。那考什么哲学原理呢。这里关键了,要应对的时候一要我们对所学的原理熟练,二要会应用。学会招数不会应用也是0。想想你背的理解的核心考点(或大纲解析)里哪些原理跟这个故事相关。首选的两章是辨证法和认识论。既然是"相",那肯定跟认识论相关。

  三、划材料的关键字,匹配知识点。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抓事物本质;"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按照书上给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加以对照"---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第三问还直接问了"思维方法"这个知识点。

  四、搜索记忆库,理顺答题思路。

  哲学的题目有点像写作文,我们记忆的原理是材料,而答题是对材料的整理归纳,所以一般语文好的同学,分析题一般分数是高一点点的。

  答题时候,一要答清楚原理,二要把原理和题目联系起来。先看所给的答案。

  [答案要点]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看了答案,估计有些人急了,哎哟妈呀。我答的跟所给答案不一样啊,怎么办?怎么办?请放心,即使你的跟答案的不一样还可以得高分的。注意这里只是参考答案,也就是给出了要点,实际上答的时候还要更加详细一点。特别是原理部分还要答多一点。这里主要是评分的时候用的。

  命题老师只要看到你的(1)里涉及认识的概念,和"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这类字眼,(2)是只要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基本就能得分。(3)这个要能把所记忆的关于思维方法的内容写进去。就可以得到很可观的分数。答题的过程中要答好是需要适当展开。目前很多辅导班给了很多答题方法,我对此不做任何评价,但是我提醒一句就是原理一定要熟练,而且要跟题目联系起来。

  再看一题

  (2004年第34题)分析题: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看完题目。还是像刚才那样做那四个步骤。主要考查的是非理性因素。还有理性非理性对创新的意义吧。

  理解了这些,那么材料的意义就不是那么大了,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可以联系一下放到答案里就可以。

  其实,如果你押题要押中闻一多这个材料,那基本是不可能事件。我是不是可以随便出"许三多"、"好又多"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考察的是理性非理性这个知识点,如果你的知识点不熟悉,根本没有办法答题。

答案要点](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分析题的评分。

  那老师是怎么评分的呢?我的答案跟所给参考答案不一样啊?怎么办?怎么办?先别慌,我们先来看老师是怎么评分的。晓得规则好办事吧。

  我一个阅卷的朋友告诉我,评分的时候。由于试卷多,工作量大不可能一个一个都仔细读的。那么一拿到试卷首先印象里给个5分,然后在答题里搜索有没有跟答案所给的关键词,关键原理一致,如果有分数向上适当浮动。字漂亮点清楚点稍微再加个1分。当然如果答得比较好的,字也整洁漂亮答案准确是可以满分的。但是一般老师不大愿意这么干的,因为对于分数特别高的同学还要经过复查的。所以打分3-8分是比较保险的。

  其他我不多说,大家可以根据规则,一要熟悉知识点,二要在答题的时候思路清晰,认真书写,争取拿高分。

  下面继续看看05-08的出题。特别是05年的分析和08年的分析是以后命题的方向。

  就是在一个材料里尽量多的考察基本的知识点。如05考察了人与自然关系、利用自然资源要遵循客观规律、度的原理。

  08考察了认识论亲身实践获取直接认识;人的属性;辩证法处理问题等等。

  (2005年34题)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案要点](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6年34题)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

标准答案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实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

  (2007年34题)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他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他从已有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4分)

  (2)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分)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2分)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2分)

  (2008年34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答案要点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从辩证法角度看,换位思考反映了对立面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3分)(注:考生从其中任一角度回答均可得分)
  (2)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类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既要"看病",更要"看人"。(3分)
  (3)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4分)

  估计09也会出三个问题,考察三个不同的原理。大家在冲刺的这段时间不要被乱七八糟的押题所迷惑,在这个帖子力求总结出答题的思路。剩下来的时间就是用心背好核心考点里原理部分就万事大吉了。

特别说明:本文由3COME考试频道(www.reader8.net/exam)编辑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读书人网 >考研政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