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一)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世界政治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的政治、经济实体,包括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在国际社会中,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由一元走向多元。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的主要行为主体,但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除主权国家外,还包括各种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它们能独立地参与国际政治事务,并推动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在战后世界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组织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联系国家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战后,国际组织发展迅速,其原因是:①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一体化、全球化方向加快发展;②全球问题日益严重。其特点是:①数量剧增;②活动遍及国际社会各个领域;③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日益加强。而联合国作用的不断加强具有典型意义。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参加的最大的世界性国。际组织。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联合国安理会是负责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5个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 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为实现这些宗旨,宪章必须遵守的原则是: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于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理的事情等等。
联合国建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联合国的性质遭到霸权主义大国的扭曲。它最早为美国控制,变成了大国操纵下的表决机器,甚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发动侵朝战争。20世纪60年代,又成为美苏争霸的场所。70年代以来,联合国的性质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走和参加逐渐得到恢复,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和独立。
(2)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3)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4)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生态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等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强。
但是,从20世纪末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联合国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度甚至有所削弱。
除联合国外,欧盟、东盟、北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性、专业性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战后初期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对抗的两极格局,经过40多年的发展演变,到20世纪90年代初最终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谅解和协议。其实质是由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原则;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世界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具有美、苏、英三大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损害了一些主权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为
战后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结束了欧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为后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二)两极政治格局
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代替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独霸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1947年美国先后抛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1949年5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其他一些组织,形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和威胁,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1947年9月成立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1月,苏联、东欧6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0年2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5年5月建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大西洋公约”对抗,这样欧洲便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并形成冷战局面。
所谓“冷战”,是指除了公开的战争手段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诸如实行经济封锁和制裁,推行政治孤立政策,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甚至进行颠覆活动,煽动战争,进行原子战争讹诈和军事威胁等等。它是战后国际关系中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种重要形式。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开始。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抗的突出表现是1948年爆发的柏林危机;在亚洲则表现为“热战交锋”,突出表现为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
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政治上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军事上“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1.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极格局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其中虽然也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但还不是主要的抗争因素。从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逐步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开始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而且越演越烈。如果说,美苏争霸态势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还是美攻苏守,那么到70年代就变为苏攻美守。直至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扩军抗苏”和“重振国威”的口号,美国又扭转了不利局面,加上苏联国力的下降,苏联的扩张势头得到了遏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开始从对抗走向对话,就一系列国际问题达成协议,使困扰世界的紧张局势出现了缓和局面。1989年12月,美苏两国首脑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这主要是因为:
(1)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 个巨大进步,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联合国的性质和作用,现在的联合国已 成为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反霸斗争、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斗争的有利场所和共同参与的国际组织。
从1955年的万隆会议,经过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到70年代上半期,第三世界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 际舞台,大大冲击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
(2)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冲突和解体
由于苏联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 列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矛盾最早在1948年的 苏南冲突中暴露,出来,1956年爆发的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苏联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矛盾冲突又一次激化的表现。1968年,苏联侵捷事件是苏联大国主义发展到霸权主义的突 出表现。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的恶化是社会主义阵营矛盾激化和解体最重要的表现。
(3)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霸权地位开始衰退,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了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寻求经济政治的联合自主。1958年戴高乐再次出任法国总统,提出“戴高乐主义”,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变了一直依附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奉行更符合本国利益的外交政策。1972年田中内阁上台,提出以“对美协调为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谋求“国际国家”地位。
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原因是:①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②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提出“多边自主外交”,谋求“国际国家”地位。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④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1.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华约解散,同年12月苏联解体,导致雅尔塔体制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
2.新旧格局转换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旧的力量的对比。
3.新旧格局转换的特点。
(1)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它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2)新旧格局转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着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
(3)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枣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确保美国在全世界的“领导地位” ,并使21世纪成为“美国世纪”,遭到了其他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强有力的抵制。当今世界力量对比虽然呈“一超多强”态势,但正逐渐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政策走向、力量对比可以看出,世界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不断地向前发展。
2.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具体原因在于:①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中国、俄罗斯坚决夏对,欧盟也难以接 受,美国霸权主义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②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 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③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已经没有哪一种力 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④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 能性大大降低;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各国政治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欧盟作为一个整 体,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经济实力雄厚,有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企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俄罗斯致力于振必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而同地主张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①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②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③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4.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
(二)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
1.国际形势的总体态势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词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长,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2.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
中东地区被称为“火药库”,这里是世界最动荡和地区。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在于这里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联结处的战略地位,丰富的石油资源,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纠纷及外部势力的干涉。
中东问题主要是指阿以矛盾,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其焦点问题是:一,领土问题,即巴勒斯坦人最终能在多大范围内建立自己的家园;二,耶路撒冷问题,由于耶路撒冷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的圣地,其地位问题便成为巴勒斯坦问题的主要症结;三,难民问题,目前登记在册的巴勒斯坦难民有350多万,其安身问题若得不到公正解决,必将影响中东乃至世界的稳定。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为解决阿以冲突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特别是2003年4月,中东和平“路线图”出台,2004年10月,以色列提出的“单边行动”计划,使中东和平进程增添了许多因素。但是,阿以冲突的解决仍然面临以下难题:第一,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以及力图控制中东地区是阿以冲突的外部影响因素;第二,以色列政府过分迷信武力,导致包括哈马斯在内的巴激进组织不断从事自杀性爆炸活动,使以巴对抗加剧;第三,泛阿拉伯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犹太教的宗教冲突是重要的因素。
(三)大国关系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之间的首脑外交空前活跃,大国纷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大国关系调整的两个基本特征。1996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第二次访华时,中俄两国领导人率先提出双方要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5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中法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997年10月底到11月初,江泽民主席访美,中美两国领导人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以后相继出现中日建立面向未来的长期睦邻友好关系,中英声明要发展全面的伙伴关系,俄法确立发展“优先伙伴关系”,俄印(度)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日俄表示要努力朝着“真正伙伴关系”发展。
大国间“战略关系”、“伙伴关系”的特点,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它不是以军事合作为基础,共同对付第三国,而是一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车的平等互 利、共同合作的关系。
大国关系调整的主要原因有:面向21世纪,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国家利益的地位上升,集团利益的地位下降;改变观念,以合作、对话代替对立、对抗;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
大国关系的这种深刻变化,既是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产物,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国际形势继续缓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强。90年代,它在维护和平、核军备控制和裁军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它还是大国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相互交流、维护权益、共同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联合国的作用有所削弱,遭遇了挑战,主要是:联合国在机制、结构、运作、管理、功能、作用和使命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某些大国无视联合国的存在,需要时用之,不需要时弃之,2003年美英绕开联合国攻打伊拉克就是明显例证,严重损害了联合国权威;财政问题仍然是联合国的一个严重问题。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和迎接严峻挑战,联合国机构面临新的调整和改革。
(五)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经验教训证明,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军事力量的强大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力量作为基础。因此,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更加重视把发展经济、科技放在首位,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对世界政治影响日益增大。表现在: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外交将更加兴盛。
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日益加大的原因在于: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结果往往导致政府的更迭,从而对世界政治发展产生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也使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
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并不排除和取代政治、军事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时期文化因素也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突出问题,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无疑是各国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吸取,各种文化的交流在规模和深度上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同时,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也不是无限的,差异在缩小,但价值观念的差异始终存在。就世界文化因素,界价值体系,又不能像某西方学者那样,过分强调不同文化的冲突方面。对国际关系发展而言,我们既不能认为全球化必然会促成同一全球的文化,形成同一的世界观。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由上千个民族所组成的近二百个国家,不仅存在着自然环境的差异而且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就形成了各种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六)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1)所谓传统安全胁主要指军事威胁,非传统安全胁,是相对前者而言的,包括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目前国际安全问题更加趋向多元化,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冷战以后,环境问题、难民问题、恐怖主义问题、计算机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日益具有全球性质,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议题。“911”事件将恐怖主义的问题更加突出出来。
(2)现代恐怖主义恶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和平与发展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南北差距的拉大,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尖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发展以及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抬头有密切关系。
(3)日益猖獗的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新的表现
世界一方面迅速向多极化发展,另一方面,美、日、欧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又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它们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行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实行新的冷战。霸权主义的新表现:①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②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问题,任意干涉别国内政;③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的轰炸,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一次突出的表现,也是美国霸权主义新发展的表现。
在冷战结束后,美国霸权主义新发展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目标是“领导整个世界”;在东西两线建立为美国霸权主义服务的军事集团或军事联盟,构筑由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加大军事投入,大力发展高技术武器(NMD,TMD);企图主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在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建立全球霸主地位;向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发动新的冷战;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主权有限论”、“人道主义干涉论”、“新干涉主义”、“为价值观而战”等种种荒谬论调,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制造新的“理论”依据,力图使它们的霸权行径“合法化”。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本质上与战争有共同之处,都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的利益之上,凭借经济军事实力,对其它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为了维持国家独立主权、维持世界和平和发展,维持按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必须反对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小结与重点]
1.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及面临的挑战。
2.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原因与作用。
3.当今国际形势的总体局势及地区热点问题。
4.大国关系调整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5.反对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