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30日的下午,我从邮箱里拿到了一个从英国来的信封,里面夹着我盼望以久的ACCA会员的证书。上面的签署日期是2005年9月12日。回想起来,整整六年前,我就是在9月的第二个礼拜拿到了我的第一本ACCA的教科书,开始了这六年的漫漫征途。期间的欢笑喜悦和难过悲伤,一瞬间仿佛闪过眼前。心情本来仿佛是很澎湃的,但是又转瞬间平静下来,觉得天道酬勤的古话还是有几分道理。
坦白的说,从起点开始就从来没有想过不会走到终点,但是在路途上的曲曲折折总是不免让人感到暂时的低迷和困惑。就算在走到终点以后,我兴高采烈的告诉一起拿到证书的朋友这件事情的时候,居然被问到,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突然发现很难用一句话来概况整个事情的得失,高兴的心情也收到了影响。是啊,做一件事情,而且是花了巨大心力去做的一件事情,前后历经三年的考试,三年的积累,事情到了圆满的一刻,居然不能清楚的说为了什么缘由。愣了片刻,我只好打趣的说,将来当了老板,可以放在房间里面,多一个美丽的来自外国的装饰不是很好吗?
今天我又重新问自己,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我想我找到答案了。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攀上山峰的目的不是为了一直呆在一座山颠,重要的是上山过程中的体会和成长和下山过程中的反思和回味。这些体会和成长,不仅仅是从书本上面学到的,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在未来的日子里面,在要攀登更大更高的山峰的时候,我可以更加有信心和把握。我把这六年分成两个阶段,前面的3年是在爬山,真的是很辛苦,途中难免有失手和困惑,等到了毕业那一年,看到了通过的结局,觉得终于一块石头落地,从此仿佛可以高人一头了,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正如身处山颠,极目远眺,一片美好风光,这是我一生中非常值得记念的一个里程碑。后面的的3年是在下山,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心态放平整,真正体会学习的价值,反省自己过去,思索自己的将来。等到回到山脚下,一切又重新开始,回到新的起点上来了。学习一个东西需要3年,忘却它也需要3年,6年一个轮回,我又回到了起点,可以心平气和的去面对新的道路了。
回到起点,1999年的中国,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证书可以考,而我比较幸运的由于学校的原因知道了ACCA。可惜没有机会成为正式的学生,只好通过社会班来扣这扇大门。现在想来,这个也许是我的幸运,可以在国内和国外的两种不同的会计氛围中成长。直到今天我还是以为不要过早的开始职业课程的学习,特别是用4年的宝贵时间来攻克ACCA这样的证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将不是一件非常适宜的选择。从国内的会计作为基础,然后学有余力的去考证书,这样等到了毕业,接近实务的中国方法和面对国际的准则思想都具备了,才是一个比较好的设计。而直接的从国际开始,一开始就要面对会计和英语两座横亘于前的大山,而你却空身只手毫无准备,就算最后能耐越过,不少人也会遍体鳞伤甚至丧失继续的勇气。我还记得一个师兄的感叹,说财大的ACCA学生为什么厉害,是由于一批精英集中起来去攀登ACCA的山峰,最后成功了,是由于本来他们就是精英,就算没有这张证书他们也能在工作中做得很好,ACCA很可能对于他们只是锦上添花。但是大家却把这朵鲜花讹传到最后变成了江湖上传说中攻城略地的利器,而可悲的是社会上把不少并不适合这样硬爬的后来者却变成了被歪曲的观念的受害者。现在不少学校也开设了ACCA的课程,甚至由于机遇和他们自己的努力也出现了一两个闪亮的明星,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后来者向着明星的光亮奋勇前行。我一直想问,大家看见那颗星星后面堆积了多少失败者的眼泪和伤心?多少“会计”学生4年毕业以后发现不知连凭证为何物,电脑除了聊天游戏并不了解多少,到了岗位上还不如中专的学生的情况呢?
不管怎么说吧,可以说我当时也是收到了舆论的影响,觉得能够在学校里面捧着一本红皮大书很风光,就开始了3年的漫长道路,每天从下午5点半到9点的3个多小时里面,一直坚持了5个学期,直到头发也白了。说来惭愧,工作以后白发越来越少,或许真的是工作要比读书省心多了。
还记得第一次考试的时候非常的紧张,真的比高考要紧张多了,这种紧张的状态直到最后一次考试最后一门的时候才有所改变,那次正好是毕业散伙饭,喝多了一点,结果浓茶的威力使得我很兴奋的就进了考场,这是后话了。还很清楚的记得是一张现金流量表,反正就是怎么也编不平,真是大汗淋漓。没有想到从此就和现金流量表结缘,三次考试都是这个大题,只是从一个小企业变到了一个大企业,最后又变成了一个集团。
有了起点就开始了漫漫的爬山,正如山脚一般都是很平坦的,到了2000年2月,我拿到了第一次两门的成绩单,顺利通过了。而当时没有想到,从第二次考试开始,这条道路突然险陡起来。从2000年3月我开始继续下面的考试,结果遇到了16年考试中最艰难的一门,号称是ACCA考试中最难的审计。当时有一个兄弟一起在考CGA大家晚上就一起切磋审计方面的问题。从控制测试到实质测试,从计划到什么……非常的热烈。结果是他顺利过关,我挂了。非但这次挂了,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又挂了。那是2000年的12月,当时满满的写了14页纸头,觉得怎么也过了,结果过了春节一看,居然是47分,顿时把所有的节日气氛全部给消融得无影无踪。于是我被迫要在2001年6月的考试中同时参加P6审计、P9业绩计量、P10高级财务会计、P11税务规划的考试。好在同屋的兄弟们一直支持我,那个考CGA的兄弟也经常鼓励我,用他那天用4个小时狂写了17张纸头的真实故事启发我,说你的差距就在最后3张纸头上,说明你写字的速度不够啊,要多练习,这次要是能写到17张一定能过。我回想了一下,好像第一次是写了13张,结果是46分,这次是14张,47分,要是能写满17张估计就能50了吧,于是就整天研究怎么能把费话写的又长又罗嗦。
变化总是比计划快的。在2001年6月的考试前一个礼拜,我吃泡面把牙龈烫伤了,后来就发炎了,结果整整一个礼拜都没有办法好好吃东西。等到考试开始,第一天早上是税务规划,整整考了3个钟头,真是筋疲力尽。结果出来时候,学校食堂已经停止营业了,最后只好在下午开始的审计考试之前咽了几个巧克力,就在困饿交加中第三次开始了我的审计考试。结果一看卷子就是当天棒喝,恰似一盆凉水浇了头,全身都凉透了。在3选2的问答题中有一道是审计抽样,是我以为不会考的,结果我就变成了5道题目都是必做的题了。加上早上的考试,这次距离设定的工作量只有完成了50%强,就是9张纸头。走出了考场我心里说,完蛋了。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8月份就到了。很清楚的记得是8月16日凌晨,我根本就没有睡着觉,到了6点就赶紧爬起来上网,爸爸说,一直连不上ACCA的网站。原来机缘和命运真是凑巧的事情,我一下子就连上了。在我打开成就页面的时候,上面有很长的一段费话,最后露出来的是”Paper 6 Auditing 61”的一行字。我心里终于落到了肚子里面,我对爸爸妈妈说,就算后面3门不过也无所谓了。屏气凝神的按了page down,发现下面居然门门都通过了。那天真是我的幸运日!那种喜悦是我超过了我在半夜听到高考查分的喜悦的。于是我2001年10月份的求职简历上面可以列上通过的11门课,使得我的简历比较于人家大段的社会经验不至于太单薄。
进了大四下半年,白天已经不用上课了,多出来许多空的时间,但是晚上我还是保证已经坚持了2年的习惯。于是在2002年的6月份终于迎来了最后一次考试。最后的考试远没有前面的惊险,所以就说说学习和培训的事情吧。
ACCA的考试是一种职业考试,注重的是能力和实务,而我们熟悉了数十年的考试都是为了考试而考的试,关心的是你知道不知道,至于你是不是真的会了,能不能用是基本上不关心的。而ACCA面对的是从事实务的人,很多的时候它都认为你应该是知道的,或者说你自己是有了逻辑框架和思维顺序,它提供的是一个添砖加瓦和完善理论的功效。而现在很多的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说到会计“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十字真言都没有听过,完全是一片白纸,于是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想法一起堆砌过来,怎么可以奢望有高楼大厦出来那。对于已经有框架的人来说,ACCA书本上面的理论就像一块一块他山之石,切削琢磨之后变成自家之玉,加到自己的思路和框架当中。而白手之人,如果教授的老师自己只是按照书本的内容转述,对于他们,无异于手持块块转头,却不知道该如何堆砌,如何奢望他们在实务中把所知所学运用出来。结果很容易就变成了考过了,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什么都知道但是不知道怎么用的人。这一点我在“下山”的过程中深有体会。
说起我的幸运,是讲我在大学时代先学习了中国的会计,在开始ACCA的基础会计学习的时候,我已经把中国的中级会计都学习完了,在此非常感谢我的中级财务会计的老师,是她把我真正领进了会计的大门,而且她认真的态度和讲课为我的会计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在我开始学习ACCA的时候,主要的是先过英语关,虽然我的英语不是很好,但是参照着字典和中文会计书,也七七八八的能够往自己的思维里面套,所以还不算学习的太辛苦。在此建议广大有志于学习ACCA的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一下中国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这个是所谓会计的圣经,是最基础和核心的东西,如果学习好了,理解深入了,其实ACCA的会计一点也不难。上面提到,ACCA考的是你的思想和能力,有点题目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以我亲身的例子,2002年6月份我参加了3.5高级财务报告的考试,里面有一道关于国际会计准则12号递延税款的题目,其中考的内容是当时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我的印象相当深刻,因为我一下子就懵了。后来也不知道怎了写了一点东西上去,好像对四个小问题每个只回答了3句话,但是都是一个格式出来的,这里有什么问题,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和现在准则的什么思想不一致,当时的想法就是至少自己要能够圆自己说的话吧。我们的考试从来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培养的是我们的判断老师思想,找到解决题目途径从而摘取唯一的苹果的能力,但是从来没有培养我们在一个平台上面,用自己的思想去搭建假设的脚手架,看看站高一点是否能看见不同的风景。而后面的能力却是在将来的工作中真正需要的。人类一旦失去了联想能力,就演变成为行尸走肉了。
爬山的过程固然艰辛,但是至少是有目标可见,有途径可依,到了山顶以后该怎么办?是留在这个山顶,还是下山?下山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留在山顶就表明了故步自封,而最终被社会推下山来。我宁可把在山上的时候看作想远方眺望的机会,手里牵了训练了3年,花了时间和金钱的捕兔犬,那么现在让我们看看这只捕兔犬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子的兔子呢?
现在来讲讲ACCA的作用吧。正如大学的学习也是为了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一样,ACCA的之所以为江湖传说成攻城略地的利器,也在于以前的师兄师姐门凭借这块敲门砖成功的扣开了一些大家都很希望就职的公司的大门。所以考上了ACCA,就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恐怕是大多数人的一种最初愿望,在这里我很高兴的告诉大家,它是非常有用的,只不过,它距离万试万灵的必杀技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比较我们那一年,ACCA班的进五大的比例要远远超过其他班级,究其原因,他们自己的本来就是精英的素质起了决定性因素,当然以前他们的师姐师兄们开创的良好名声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回过来说,并不是进了ACCA班级就证明你很厉害一样,要是整天在精英们当中感到自己不如他们,还不如像我这样找个宽畅的空间,和兄弟们一起自由的呼吸,而且我相信,我们班级的兄弟姐妹最后未必成就会逊色于他们。回到我应聘的时候,那个英国和霭可亲的高级经理看到我的成绩单的时候,说你考这么多试,居然没有疯,说完就哈哈大笑起来,于是我本来紧绷的神经就松弛下来,原来结巴的英语也流畅起来,顺利的过了面试。最后也顺利的拿到了录取通知进了我现在的公司。
我从来不否认ACCA在求职方面的巨大优势,但是很遗憾,不少问我这个东西有什么用的人往往满心希望的听到了这句话以后就再也不想听完下面半句话,它不是万试万灵的必杀技。而对于学生而言,我更加想强调的是你在考试过程中书本和课程以为学习到的其他的能力和耐心以及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态度,这个比一张通过证书更加重要。我很早就发现我不是很聪明的那一类人,至于和天才更加是有巨大的差别,唯有正确的方法,勤勉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使得我变成了现在的我。大学里面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多彩的,可是我好像并没有感觉到什么,时隔多年才觉得是不是当时少看几天书也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呢?或许吧,但是过去终究不能再来一遍,毕竟我从来就最聪明的那一类,还是老老实实的看书吧。
考完了试,成为了affiliate,这期间到成为正式的会员还需要3年的工作经验。为了避免麻烦,我建议大家还是不要频繁的跳槽为好,不然在申请会员的时候你需要找到能够证明你3年工作经验的人还是一件不方便的事情,万一ACCA希望对你的申请了解更多的时候,会需要你提供你的工作手册,其中应当记录了你3年的工作情况,那可不是临时抱佛脚可以补出来的。由于我工作的关系,我没有完成工作手册,还好我的公司可以证明我的工作经验,没有收到ACCA的质疑。
自古华山一条路,考试通过是成为ACCA会员的唯一通道,但是登顶成功以后怎么下山就看个人的选择和机遇了。以下简单的讲述一下我的一些情况。我的第一年的时候,总是自以为通过了考试,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是发现在从事基础工作的时候,准备的知识并不是马上需要运用的知识。着实气馁了一年,登到了第二年,遇到了几个客户需要集团内部报告的情况,一些是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这个时候我才发现ACCA的学习开始稍微的有点作用。到了第三年,开始单独涉及一个领域了,这个时候需要研究IAS32和39的一些条款,这个时候,我以前学习的ACCA的感觉和方法才真正的发挥作用来。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想说的是,受人之鱼不如学人之渔。考试就像是一条鱼,人家告诉了你去做,然后你做到了,但是你光光盯住了鱼本身,而忘记了人家当初交你,或者是你自己在打鱼过程中学会的打鱼的技巧和本领,而在拿到了鱼以后到处说鱼好吃却不宣扬打鱼的本领才是安身立命的本事。
我写这片文章也是希望告诉正在大学里面刻苦公关的ACCA考生们,以及希望学习ACCA的同学们,不要光看到ACCA成功的光环,一定要看到你光环背后的辛苦;不要光看到了别人的成功,一定要看到这种成功是不是可以被复制;不要光看结果,一定要看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又可能失去什么。
最后顺便说一句,那年就是江南某大学出了以93分取得ACCA第十一门的那次,我的成绩是91,而我们同班的同学中有一个92和两个个90,而其中两位还是已经工作了的朋友,这样看来,全球第一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啊。
本文由3COME文档频道编辑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