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
1、小学生的注意特点。
(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无意注意具有被动性,主要取决于刺激物在强度、新异性和变化性等方面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的不断成熟,内抑制能力得到发展,再加上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小学生逐渐理解了自己的角色与学习的意义,有意注意便逐渐得到发展。到五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以基本占据主导地位。
(2)注意的范围较小。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
2、小学生知觉的特点。
小学生知觉的突出特点是:随年龄增长,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逐渐增强。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知觉具有无意性强、精确性较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学习中分心,容易混淆形近字;到了高年级时,知觉的有意性、精确性均会大幅提高。
3、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为:由无意识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低年级小学生识记的无意性强,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意义识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机械识记的比例比则越来越小,逐渐从机械识记为主向意义识记为主发展。
4、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小学生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但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依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思维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2)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质变”期,亦称“关键年龄”(四年级,约为10到11岁)。
(3)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不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5、小学生想象的特点。小学生想象的主要特点是:有意想象增强;想象更富有现实性;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过程的特点
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主要有: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加。
三、小学生意志过程的特点
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3、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感想:
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听到甚至自己也会有的言谈:“这个小孩,不知道为什么,就那么管不住自己。”诸如此类的话语,数不胜数。现在再重温这些孩子的心理方面的知识,突然有一种很无知的感觉。明明是自己应该知道的知识,却为了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对其无视。
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道德意识方面的特点。
1、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但是整个小学阶段,这种理解的具体性大,概括性较差。如分不清“勇敢”和“冒险”、“谨慎”和“胆怯”等。
2、在道德品质的判断方面,小学生从只是注意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从简单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制约。
在道德行为的发展来看,在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言行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但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脱节、能说不会做的现象便会出现。这种言行脱节的现象在小学生身上出现是正常的,是需要教育者理解和加强辅导的问题。一般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有:模仿的倾向,出于无意,成人的要求不一致,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做事、控制自己的能力差。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小学阶段道德品质发展的质变时期,即品质发展的“关键年龄”,大概出现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这是加强辅导和促进发展的关键阶段。
结 语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
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小学时期是一个发展智力的好时机。
2、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协调的,比起初中生的“动荡性”来,协调性成为其主要特征。小学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品德和社会性的好时机。
3、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开放的。此时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融洽。小学时期是成人了解儿童真实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的好时机。
4、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感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牢固掌握基础教育理论,特别是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更应该牢记,且经常进行再咀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够不违背规律办事,才能真正的不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