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司法考试合同法总则笔记3

发布时间: 2009-02-09 10:00:23 作者: liuhuituzi

九、合同的履行

  (一)合同履行的原则:

  按第60条的规定,有两个原则:

  1、适当原则。每一个环节都应符合合同的要求。

  适当原则包含实际履行原则。实际履行原则强调的是,只要合同能够履行,就要求实际履行,违约方不得以其他方式代带实际履行。

  例:万国总部大楼有三层,还有其他用户也在该大楼,现在,楼主找到一个大公司,欲把整栋楼都包给该公司5年。于是,楼主给各承租户发了通知,表示愿意承担四个月的违约金责任,只要大家于8月1日前搬出。各租户不愿要违约金,而是继续承租。这时,法律支持租户一方。

  2.诚信原则。

  (1)附随义务: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附随义务与主给付义务相对应。

  (2)附随义务与主给付义务的区别:

  A. 违反主给付义务,一方当事人可以行使履行抗辩权;

  B. 仅违反附随义务,不得行使履行抗辩权。

  (二)抗辩权

  1、同时履行抗辩权

  (1)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当事人在同时履行的情况下,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

  (2)“同时履行”有两种情况:①双方当事人约定同时履行;②约定不明或没有约定,法律推定为同时履行。

  注意:当事人双方均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仅发生在同时履行的场合。

  2.先履行抗辩权

  (1)权利主体:后履行的一方当事人

  (2)与双方违约的关系

  例1:甲交货迟延了一周,乙仅支付50%的货款,其他拒不支付。此即双方违约。

  例2:按约定甲应于6月1日交货,但甲到9月1日才交货。乙10月1日付款,而非在待定的7月1日付款。这里乙不是违约,是后履行抗辩。

  3.不安抗辩权

  例:6月1日甲应先履行,一个月后乙才履行,但是,6月1日时甲发现乙存在第68条规定的情况。这时甲享有不安抗辩权,可暂时中止履行。并通知对方提供担保。若对方不提供担保,甲可解除合同。

  注意:

  ①只有先履行一方才享有不安抗辩权。

  ②有两个阶段。如果甲刚证明乙存在第68条的情形,就解除合同,将不受法律支持。如果事后证明乙不存在该情形,甲应承担违约责任。

  (三)第三人代为履行 (合同法第64、65条)

  (1)第三人代为履行

  例:甲乙之间签订合同,约定中第三人丙交货给乙。这时,丙就被称为代为履行第三人,又称履行辅助人。

  (2)第三人代为履行不同于债务转让。

  第三人并非合同当事人,不承担违约责任。

  例:甲乙之间合同约定甲交货给乙,乙告诉甲将货交给丁即可,丁就是代为受领第三人。如果甲交货不合格,则甲应向乙(而非丁)承担违约责任。

  十、合同的保全 (第73-75条)

  1.代位制度

  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怠于”有特殊含义:唯有以诉的仲裁的方式追讨债权,才是“非怠于”;否则,均为“怠于”。

  (1)代位权的实现条件:

  ①甲乙之间的债务必须合法存在

  ②甲乙之间的债务必须到期

  ③甲丙之间的债务必须到期

  ④甲怠于行使到期债权

  ⑤甲的怠于行使已经危及到乙的债权实现

  (2)代位之诉:

  ①当事人:原告为债权人,被告为次债务人,原来的债务人成为第三人。

  ②管辖法院:被告所在地法院

  ③如果债权人胜诉,诉讼费用由次债务人承担

  ④如果原告胜诉,被告直接向原告支付

  ⑤原告胜诉后,未参加诉讼的原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请求偿还债务,原告并不享有优先受偿权,而应按比例清偿

  ⑥原告因代位之诉所支付的有关费用可优先受偿

  ⑦债权人在自己的债权范围内提起代位之诉,这时,债务人也对次债务人提 起诉讼,不能合并处理,应告知债务人另行起诉。

  2.撤销制度

  (1)撤销之诉与代位之诉的区别:代位之诉针对的是债务人以消极方式逃避债务,而撤销的诉针对的则是债务人以积极行为逃避债务。

  (2)引起撤销之诉的情形有三种:

  ①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

  ②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

  ③债务人以明显的低价转让财产

  (3)撤销之诉的效力:使债务人的行为无效。

  (4)撤销之诉的程序问题:

  ①当事人:原告为债权人,被告为原债务人,受让人或受益人为第三人;

  ②管辖地:被告所在地,即原债务人所在地;

  ③如果原告胜诉,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④期间:撤销之诉的诉讼时效为1年,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为5年。

十一、债权转

  1.债权转让协议签订后,原债权人就不再是当事人,而受让人成为新的债权人。

  2.债权转让协议无须债务人同意,但是,不得增加债务人的负担。

  3.债权转让应当通知债务人,该转让对债务人生效;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生效。

  “对债务人不生效”,是指债务人同原债权人履行债务,原债务人必须接受。

  “对债务人生效”,是指债务人只能对新债权人履行。如果债务人仍向原债权人履行,引起的效力有:

  ①原债权债务仍然存在;②原债权人可以拒绝受理;

  ③如果原债权人受领,原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就产生不当得利关系。

  4.债权转让的无因性:

  例:甲将10吨货物让给乙,而乙将100吨货物赠与丙,后丙杀害了乙的儿子,乙享有撤销赠与的权利。乙行使撤销权后,乙丙之间的赠与合同就不存在,这时,乙不能主张甲将货物交付于丙的行为无效。

  债权转让的无因性,即:只要转让成立,事后发生的原因行为无效,不影响债权转让的效力。

  5.债权转让后,债务人的权利 (第82、83条)

  债务人有两个权利:

  ①抵销权援用

  ②抗辩权援用

  十二、债务转让

  例1:乙已将货款交付于甲。甲于交货之前与丁签订协议,约定:甲向乙交付10吨一级茶叶的义务由丁承担。这就是债务转让,丁成为新债务人,而甲退出新债权债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债务转让,务必经过债权人乙同意,否则无效;一旦经债权人同意,一切风险由债权人承担。

  例2:甲欠乙10吨茶叶,甲将部分债务转让给丁,这时,甲并未退出原债权债务关系,仍是债务人,丁也成为债务人。在这种情况下,债务转让无需经过债权人乙同意。

  三、债权债务一并转让

  又称概括转让。分为协议式的概括转让和法定的概括转让。

  例1:甲乙之间签订合同,甲未交货,乙未付款,这时,甲与乙签订协议,把自己的债权债务一并转移给丁。这就是协议式的概括转让。丁取得获得货款的债权,交付货物的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经过乙的同意。

  例2:甲乙签订合同以后,甲分之为丙、丁的公司。这时原来由甲对乙享有的债权,现由丙、丁享有连带债权;反过来,原来由甲承担的交货债务,现由丙、丁承担连带债务,乙可要求其中的任何一个来履行交货义务。这就是法定的概括转让。继承也可能会产生法定的概括转让。

  十三、合同的消灭

  (一)合同消灭的原因包括

  ①清偿:双方均履行完毕; ②解除:提前终止合同关系

  ③抵销; ④提存; ⑤免除 ;⑥混同。

  (二)合同的解除

  1.分类

  (1)协议解除: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2)单方解除。根据解除权的来源,单方解除又分为:

  a.约定解除:(第93条第2款)当事人事先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该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b.法定解除:(第94条)一方根本违约

  按照第94条的规定,在以下情形下,当事人享有法定解除权:

  ①不可抗力。

  注意:A. 并非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就可以取得解除权,不可抗力导致解除必须是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论实现合同目的。

  B. 如果甲乙签订合同,甲发生不可抗力,甲乙两方皆有解除权。

  ②预期违约。

  预期违约:是指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预期违约时,享有解除权的人,只能是非违约方。

  ③迟延履行。这是考试的重点。

  例1:甲乙之间订立钢铁买卖合同,约定6月1日前交货,到6月5日甲还未交货。这时乙就通知甲解除合同,可否?不可以解除。

  在迟延履行情况下,必须是导致根本违约,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时,才可能解除合同。

  例2:甲乙之间订立钢铁买卖合同,约定6月1日前交货,到6月5日,甲还未交货,乙通知甲,表示如果甲6月30日前还未交货,我方将另行采购。至6月30日时,甲仍未交货。这时,乙可以解除合同。

  注意:如果合同的期限有特殊要求,则无需合理的通知期限。

  例3:一个单位向食品厂订购端午节食品,要求于端午节前一天送到,如果迟延两天送货,当即就可解除合同。

  ④其他情况。如不安抗辩的情况,对方不提供担保,可以解除合同。

  2.解除权的行使

  (1)解除权是一种形成权。

  例:甲乙之间签订合同,乙有重大违约行为,甲7月1日行使解除权,解除的意思表示于7月7日到达乙,这时合同即告解除。

  (2)解除的意思表示到达对方,合同即告解除。

  (3)解除的效力:第97条。

  有三个效力:①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

  ②合同可能有溯及力,可能无溯及力。

  ③可要求赔偿损失。

  (三)抵销

  1.分两种

  ①单方抵销(又称法定抵销)

  ②协议抵销

   非货币之债。

  不过,即使种类、品质不相同,如果利益上吃亏的,一方主动提出抵销,也可以。

  货币之债。

  例:如果甲欠乙1万元货款,乙欠甲1万元抚恤费(或赡养费、人身损害赔偿)。乙不能主张抵销。

  (四)提存

  例:甲乙签订合同,甲愿意送货给乙,但找不到乙。甲找不到乙的原因在于乙。这时甲要消灭甲乙之间的债务,就提存,将货物交给公证机关。

  交给公证机关,引起两个效力:

  (1)甲乙之间的债务消灭;

  (2)乙与公证机关产生新的关系:见第103、104条

  ①一旦提存,标的物所有权归债权人乙; ②孽息也归债权人乙;

  ③提存费用、保管费用归乙; ④风险由乙承担。

  (五)免除、混同

  1.免除是单方行为

  2.混同的原因有:

  ①兼并; ②继承;

十四、违约责任

  (一)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1)原则上是无过错原则;

  (2)例外。以下五种合同适用过错原则,并且实行过错推定:赠与、委托、保管、仓储、客运合同中的自带物品。

  (二)违约行为

  1.有两大类:

  (1)第107条:实际违约。

  (2)第108条:预期违约。

  实际违约与预期违约的区别在于:履行期限到来的不同。

  2.加顾合同的阶段

  (1)磋商阶段:当事人无合同关系,仅存在先合同关系,若一方违反诚信原则,则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2)合同成立至合同生效之前:当事人之间仍无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会发生违约责任,这期间,合同对当事人产生一般拘束力,即: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3)合同生效后至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或以其他方式表示不履行,发生预期违约。

  (4)履行期限到来:实际违约。

  (5)合同关系消灭后:后合同义务,即当事人双当事人之间仍负有保密等义务。

  (三)违约责任形式

  1.违约责任均是财产性的,所以在违约中不得提起精神损害赔偿。

  2.违约责任形式包括:

  (1)继续履行

  按照第110条的规定,有三种例外,即在以下三种情形下,违约方可不继续履行非金钱债务。

  ①履行不能;②债务标的不适用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

  ③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注意:这是仅仅是指非货币之债。

  (2)采取补救措施:

  采取补救措施可与赔偿损失、继续履行并用。

  (3)违约金、定金、损害赔偿金。

  ①损害赔偿金

  A.损害赔偿金:对损害进行金钱赔偿。

  B.损害赔偿金有四种:

  a. 根据是否具有惩罚性,分为惩罚性损害赔偿金和补偿性损害赔偿金。

  b. 根据是约定还是法定,分为约定的损害赔偿金(见合同法第114条)和法定的损害赔偿金

  我们这里讲的损害赔偿金,一般是指法定的、补偿性的损害赔偿金。

  c.损害赔偿金通常有两部分构成: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又称可得利益的损失)。

  例:甲出卖货物给乙,乙转卖给丙。乙能否如期对丙履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甲能否对乙履行。如果甲违约,导致乙不能对丙履行。

  乙的损失可能包括:

  (1) 为了签订合同已购买原原料,现甲不交付的材料,自己无法生产导致原材料无任何意义,若卖掉原材料,原价与现在的市价相比,市价回落了,损失1万元。

  (2) 乙为了接收重材料,乙租赁仓库,交付了定金。

  (3) 为了安排该生产,已招聘工人或正安排了生产任务。

  (4) 生产后转卖给丙,乙可赚100万。对于间接损失的赔偿限制:

  a.可预见规则;b.第119条:减轻损失义务(不真正义务)

  ②违约金。

  违约金与损害赔偿金在性质、功能上完全相同,一般不能并用,应优先考试违约金。

  对违约金的调整:

  约定的违约低于造成的损害的,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予以适当减少。

  违约金原则上是补偿性的,例外情形下具有一定的惩罚性。

  ③定金

  A.定金是纯粹的惩罚性民事责任。

  第119条:定金规则: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B.双方惩罚性是完全区别于订金的根本特征,而订金具有简单惩罚性。

  例:甲为顾客,乙为酒楼,甲在酒楼订了一包房,交订金500元,如果甲当天晚上没去,乙没收订金;如果甲当天晚上去了,乙忘了订房之事,现已无包房,乙退还甲认金500元。

  C.如果双方均未违约,定金原价返还,无需加利息。

  D.定金与违约金的关系

  第116条:定金与违约金不得并用,只能由非违约方选择一个适用。

  这里讲“不得并用”,指的是对于“同一个”违约行为,定金与违约金不得并用。

  例1:甲乙约定:如果甲履行有瑕疵,应没收定金;如果甲履行迟延,应按日计算违约金若干元,后来甲的履行既迟到了三个月,且交的货又不合作。这时,由于定金、违约金针对的是不同的违约行为,完全可以并用。

  例2:(2000年考题)甲交付乙定金4万,约定一方违约时违约金6万,后乙违约,甲最多可主张8万。

  (四)因第三人的原因违约

  第121条。

  例:甲乙签订合同,甲因为丙的原因对乙违约。乙不能直接追究丙的责任,而只能追究甲的违约责任,而后再由甲追究丙的责任。

  (五)竞合

  违约与侵权的竞合。

  最常见的形态:加害给付,即指一方违约,并引起对方的其他财产或人身损害。

  有三种处理办法:

  (1)一并行使:侵权+违约;

  (2)法律规定只能提起其中一种;

  (3)当事人选择一种行使。

  合同法解释(一)第30条:在一审开庭之前,可变更诉讼请求。

3COME考试频道为您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信息在http://www.reader8.net/exam/

读书人网 >综合辅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