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09年教师资格考试自测模拟试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2009-07-05 09:10:28 作者: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整合能力的发展方式主要包括( A )。
A、讲演,观摩,案例分析,合作讨论,自我反思,参与科研课题
B、准备,听讲,总结
C、创设情景,实验探索,意义建构,应用与迁移,效果评价
D、备课,案例分析,应用与迁移。自我反思,参与科研课题

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学习( B ) ,同时,学习、实践并反思自己的整合工作。
A、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B、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C、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信息技术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D、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3.PowerPoint所提供的( B )功能,可对幻灯片文件中的所有幻灯片进行超文本链接,从而可使幻灯片由顺序放映的线性结构变为人为控制放映顺序的超文本网状结构。
A、自定义动画
B、动作设置
C、预设动画
D、自定义动画

4.( C )理论认为:学习时,学习者不是在接受客观的知识,而是在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

5.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设定恰当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常用的策略主要是( B )。
A、 形象的语言输入和保证足够的重复率
B、 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和保证足够的重复率
C、 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和恰当的语言输入
D、提供适宜的支持方式和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

6.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在用计算机画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 ( D )。
A、 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制作;图形修改、组合等处理;动画制作
B、 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制作;图形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动画制作
C、 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着色;图形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几何画板
D、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制作;图形着色;图形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7.在直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性的练习的教学活动属于( B )教学流程。
A、讲解
B、有组合的练习
C、有指导的练习
D、独立练习

8.下面的( C )是真实性任务学习的典型代表。
A、 网上合作学习
B、 模仿学习
C、 抛锚式教学
D、直接教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BCDE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考试大收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CD )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CDE )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BCDE )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BC )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CE )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7.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BDE )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8.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BDE )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9.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ABD )方面。
A.认知
B.情感
C.人格
D.社会性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 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四、简答题:
1.在学习时间管理中怎样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答: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2.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答: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3.简述弗落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他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并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人生全程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其中前三阶段(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称为早期经验决定论。在前三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叫做固着,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长,人格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还处在儿童的水平上。

读书人网 >考试试题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