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公务员申论阅读写作中易犯的五类错误及

发布时间: 2009-07-05 09:53:36 作者: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中由于材料本身的多义性和层次性,导致了审读材料的较大随意性而出现种种误差。为提高申论考试审题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专家根据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申论阅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矫正的对策。详情如下:

 

  材料: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大雁在天上飞翔,准备开弓把它射下来,说:“射下来我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不同意,争着说:“家鹅煮着吃,鸿雁还是烤着好吃。”两人争论不休,一直吵到社伯跟前,请他分辨是非。社伯请他们把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两人都同意了。随后再去打雁,那只雁早就高飞到天边去了。

  这则材料说的是兄弟俩想吃雁肉却未吃到的故事,意在批评那些只说空话、不尚实干的人。告诫我们确定了目标后要及时付诸行动,否则,任何美好的愿望都会成为泡影。

  然而,却有这样的观点:

  ①放下你的弓箭;

  ②各执一端与二一添作五;

  ③要把握时机。

  这三种观点都只看见现象,没有把握问题的实质。第一种观点离题最远,只看到要射杀大雁便联想到今天的鸟类保护,完全脱离原材料的寓意。第二种观点只从哥俩及社伯谈吃法中引发,说哥俩各执一端不对,社伯采取折中的办法回避了是非,也不足取。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因为这则材料的实质是谈哥俩想吃雁肉却未吃到的原因,并非只谈到吃法问题的争议。第三种观点隔靴搔痒,没有进一步从本质上揭示原因——只尚空谈,没有实干。

  由此可见,对那些寓含着深刻哲理的含蓄性材料,我们绝对不可只从表面引发,而应该进行由表及里的思索,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其所蕴含的本质中引发,才不会偏离原材料。

  材料:

  有一回我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位先生教我:“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我恍悟自己阅历太少,后来留心观察,果然看见: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

  观点:

  (1)羊群走路靠头羊——谈领导作风;

  (2)莫做温驯的绵羊——论个性;

  (3)牧羊有方——谈方法的重要。

  这些是应试者作文中出现的观点。应该承认,上述观点是多角度分析的产物,它们分别从头羊、群羊、牧羊人的角度立意,表现出思维的活跃性。但遗憾的是它们都只抓住了一点,没有顾及材料的整体,得到的是从局部引发的片面认识,不能涵盖整个材料。因为这些观点只涉及原材料中“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会跟来”的说法或观察结果。那位先生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是为了证明画中两根绳子违背了生活真实;画者的观察结果“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是为了说明那位先生说对了,自己果然画错了。之所以画错,是因为缺少阅历,没有认真观察生活。可见,原材料的主体内容是谈画画,通过只要画一根绳子却画了两根绳子的错误,说明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强调了艺术家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这就告诉我们:面对任何材料,我们首先必须从整体上全面地审视其中的全部信息,理清其层次及相互关系,再去多向引发。如果断章取义地摘取与主旨无关或关系甚少的只言片语来引发观点,就必然会偏题。

  材料:

  近几年,上海青少年科技创造发明一直走在各省市前列,但也发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某中学生代表我国参加国际性数学竞赛,当飞机抵达外国机场后,竟连自己的行李也不拿,眼看着带队的老数学家费力地为他提行李。还有的中学生,设计了一项航天飞机实验方案,他认为自己的方案能获一等奖,结果只获二等奖。当专家宣读获奖名单时,他竟拒不起立领奖,造成很坏影响。

  因为这则材料涉及中学生的成才问题,所以不少应试者泛泛而谈要“德才兼备”。这似乎扣住了问题的实质,而且是一种两点论的辩证分析。其实不然。“德才兼备”当然是成才的目标,但问题是材料所指中学生均为学业上的佼佼者,不可谓无才,也就是说“才”已备,只是“德”不够。因此,我们要抓住重点,不能只停留在对德才关系静止的机械分析上。可从成才者角度确立“有才还须有德”的观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失误”,可以从教育者的角度确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的观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分析的前提下,还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认识过程特别关注客观事物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以及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其实质在于创新。求异思维在质与量、深度与广度上,要求集中性与发散性思维的辩证统一。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发散性思维以集中性思维为中心扩及其他几个方面,通过不断的思维反馈,集中到问题的最佳方案上来。由此可见,求异发散不是无度的,它必须受集中思维的规定。

  对“滥竽充数”这个典故,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求异。原意是讽刺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冒充内行,最终落得个逃之夭夭的可耻下场。若深究南郭先生何以能“充”下去,则可追究到齐宣王政策的失误;再考查南郭先生最终逃之夭夭的原因,就会赞扬齐泯王的政策对头;还可退一步分析,南郭先生先充后逃,知道世易时移,而不是继续硬充,倒有点自知之明。这些不从原来定论的角度出发,而是改变思维方向的求异,都是在材料固有的质的规定下,在量上的发散,最终从多角度达到对这则典故的全面、深刻而新颖的认识。

  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为了实现创造过程中的某项目标,利用事物之间的可逆性,以悖逆常规现象或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前提,通过逆向思考实现发明或发现的方法。然而,这也恰好切合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一种认识、情感和意志行为倾向,这种倾向是对各种刺激产生与众不同、与常态相反的心理反应。于是,有些应试者便错误地把这种反常态的心理与逆向思维等同起来。表现在审题中,便是一切从逆反心理出发,根本无视事物是否具有可逆性,只要从前或人家肯定的,他就一概否定;只要从前或人家否定的,他就一概肯定。似乎是所有的琵琶都要反弹,所有的文章都要翻案。于是便频频出现否定“愚公移山”、“大公无私”,肯定“南辕北辙”、“拔苗助长”之类的悖论。

  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逆向思维去重新审视某一固有命题时,必须坚持辩证否定观。否定不仅是发展的环节,而且是联系的环节;不仅是对旧事物的克服、抛弃,而且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否定中包含着对旧事物中合理成分的肯定。就否定而言,只有吸取旧事物的积极内容,旧事物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被否定掉;就肯定而言,新事物只有把旧事物的合理成分批判地继承下来,才能形成自己的历史。

  以上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阅读材料存在的五类常见问题,广大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因此类问题影响了申论考试的成绩。

读书人网 >申论指导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