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命题人:命题重点、趋势超前大揭秘】
根据考纲规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整个试卷中的分值约为22分。命题模式为:单项选择题4道,每道1分;多项选择题4道,每道2分,共计8分;材料分析题1道,计10分。根据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结合前几年考研思想政治试题命题的规律,兼顾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本门课今年的命题趋势和考查重点具有如下规律:
1.命题考点相对集中。
2.命题紧扣新大纲。每年考研大纲的修订,既考虑了知识的新旧更替,又兼顾了当前的时事热点,所以它既是命题者设计试卷、命制试题的基本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权威参照,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辅导材料都不能取代的,尤其今年是几门课程的重新组合,涉及课程多,门类杂,知识点多,复习备考时更要紧扣新大纲,仔细研读新大纲,提炼考点,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对于新大纲,重在深度理解,充分有效利用,抓住核心命题点。
3.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分析近年的真题可以发现,政治试题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核,即要求考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这一要求越来越成了考研政治考试的重点,它不仅体现在分析题中,而且也体现在选择题中。如2009年的金融危机与宏观调控、2008年第34题结合现实中的事例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考查了对立统一规律;2007年第37题结合时事热点考点考查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都属此类问题。这就提醒考生在复习或学习某一原理时,除弄清它的基本内容外,一定要有意识地思考这一原理可以同哪些实际问题相联系,它能说明和解决的主要实际问题是什么,或对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有何指导意义。考生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
上述三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近几年命题的主要特点和规律,2010年这一规律应该基本保持不变。考生在复习时可据其确定自己的复习重点和范围,修订自己原来的备考思路,在重点理解、熟记重点章节、重要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2009年的时事热点和党的重大理论进行既全面又有重点的复习备考。
【命题人:复习7大核心建议】
1.《原理》不是此前研究生政治考试科目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简单合并,而是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着眼,又不受三个部分的局限,着力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在内容和逻辑的安排上突出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点。《原理》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已经不是按照原先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体系来设计了,而是从运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论述的,内容比过去也有了很大的压缩,这是考生在复习这门课程时首先要注意的。
2.要注意把握课程的宏观体系。
3.《原理》中的原理、概念,内涵小,外延大,一定要在理解上下功夫。
4.多做题目,包括真题和质量比较高的练习题。通过做题,检验复习效果,加深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理解。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分析实际问题特别是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的能力训练,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对《原理》中引用的经典作家的语录和名人名言的含义要有准确的理解。
7.分析题的联系实际部分仍会是生活现实。与政治相关的实际主要有以下八大方面的问题:
(1)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所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可用矛盾观、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价值综合分析说明。
(2)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说明。
(3)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可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分析说明。
(4)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唯物辩证法关于永恒发展原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综合分析说明。
(5)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问题--可用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的有关论述进行分析。
(6)价值规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问题。
(7)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运行等原理及其对我国企业资金运行的意义。
(8)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综合分析。
【命题人:常见易混知识点点拨】
为了帮助考生深度理解和熟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里对一些常见的错误观点(表述)进行分析点拨(括号里面为分析点拨),期望以此为契机,使考生在正误对比分析中强化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力:
1.哲学就是世界观(不能把哲学与世界观画等号,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这是把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看作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模糊看法)。
3.凡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错误,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4.物质就是物体(物体只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
5.精神活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精神活动也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6.运动是绝对的,因而承认静止就没有任何意义(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也是大有意义的)。
7.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它是客观世界,不是精神世界)。
8.意识具有主观性,因而可以脱离物质,可以脱离客观世界(意识虽具有主观性,但是意识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赖于物质,都有客观依据)。
9.实践是纯物质的活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它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同样,“实践是纯精神的活动”的观点也不正确)。
10.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11.承认认识始于经验就是唯心主义(这是把认识发展过程同认识本质混为一谈的论断)。
12.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主观并不等于主体,客观并不等于客体,它们不是同一层面上的概念,不能把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混为一谈)。
13.真理与规律没有区别(二者是不同领域的概念:真理不等于规律,它仅仅是对规律的正确认识;规律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具有客观性)。
14.社会历史发展既然具有规律性,历史事件就可以重复(历史规律的存在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
15.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对社会存在发挥反作用(此观点片面。不论先进的社会意识,还是落后的社会意识都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
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生产力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动力)。
17.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就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18.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是自然而然的(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通过不断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们的活动实现的)。
19.历史人物的出现纯粹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产物)。
20.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是一种将特定历史时期--私有制社会人性的特点夸大为一切社会、一切人的本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21.自由就是不受限制(自由的确是与打破束缚和克服限制相联系的,但是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
22.自由就是摆脱了必然性的束缚(自由不在于摆脱必然性,实际情况往往是,对必然性认识得越广泛、越深刻,就越能获得自由)。
23.劳动产品只具有使用价值(劳动产品如果没有发生交换,就只具有使用价值,如果经过交换而且交换成功,那就成了商品,除了使用价值之外,还具有价值,这就是商品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区别)。
24.商品生产者既拥有商品的价值,又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生产使用价值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给消费者)。
2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理解此表述时常出现的错误一是把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新价值创造当作两个过程;二是认为劳动力价值是转移的)。
26.平均利润的形成消除了超额利润的存在(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而超额利润的出现是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在部门之间竞争的同时,部门内部也存在着竞争,所以平均利润的形成并不排除超额利润的存在)。
27.剩余价值率就是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所有剩余价值与实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只有当实际预付资本在一年中周转了一次时,剩余价值率才是年剩余价值率,其他条件下二者都不相等)。
28.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目标是相同的(不对,基础是公有制,目标是共同富裕。公有制要求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必须以公有制为前提和条件)。
此外,还有人将普遍联系看作是一种主观随意的关系,把客观事物自身的联系看作是人为所致;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割裂事物发展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认为某种现象要么是必然的,要么是偶然的;矛盾是绝对的对立,或者是绝对的同一;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没有什么区别;辩证法就是诡辩论等。这些都属于片面或错误的观点。同时也必须搞清楚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地位是不相同的等细节。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考生在考场上不管是解答客观选择题,还是解答主观性试题,都会有概念清楚、思路清晰基础上的得心应手之感,而不会有模棱两可、难以定夺答案之惑。